退休历史教师变身“打碟少女”:一场打破刻板标签的“夕阳狂欢”

退休前,她是讲台上语速飞快、带完最后一届初三毕业班的历史教师;退休后,她是节奏强劲的DJ台上掌控全场、笑容灿烂的“打碟少女”。这位被朋友昵称为“著名”的60后退休教师,用打碟机击碎了社会对教师群体乃至退休生活的固有想象,在节奏与旋律中,书写着不被定义的“后讲台人生”。

一、 “娓娓道来”非标配:教师形象本就多元

“大家可能普遍对老师的印象都是慢条斯理的,说话娓娓道来的,我不是!”这位历史老师直言不讳。她坦言自己职业生涯中上课讲话节奏一直很快。她的经历恰恰印证了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教师群体并非刻板印象中的单一模板。从校园到校园,奉献了数十载教育生涯,她深知教师形象本应如其所授的历史般丰富多彩。退休并非终点,而是她撕掉外界标签、展现真实自我的起点。

二、 退休新起点:“刚刚开始”的自由选择

2023年7月,带完最后一届初三毕业班,她正式告别讲台。按“老规矩”过了一阵子后,她开始思考“是不是有时间找些以前没机会做的事”。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刚刚开始人生俱乐部”——一个专为退休同龄人提供丰富体验的社群。非洲鼓、爵士舞、打碟……各种新鲜课程向她敞开怀抱。“退休最大的好处就是有选择度和自由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她享受着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并将这份活力传递给身边的老友,拉他们一起加入。家庭责任并未因此搁置,照顾生病的母亲、处理家务,她一样不落,正如她所言,这些活动是“日常平凡生活里加个亮点”,偶尔的快乐足以照亮后续的日子。

三、 从历史逻辑到音乐节奏:白纸起步的“打碟”之旅

打碟,这个看似与历史教学毫不相干的领域,却意外地与她产生了深度共鸣。毫无乐器基础的她,起初也心存疑虑“我肯定不会”。但授课老师的一席话打消了她的顾虑:“不用有乐器基础,白纸也能学。”老师为她讲解打碟的逻辑与前因后果,这恰恰契合了她作为历史教师的思维习惯,让她更容易理解其中门道。学习过程没有功利目标,纯粹源于热爱。“我年纪大了记性差,学了忘,忘了学…不着急,不追进度,不赶时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快乐。”她享受每一次尝试的乐趣,特别是当接歌时节奏踩对、旋律和谐的那一瞬间,“就跟捡到宝贝似的,特别开心”。这份热爱与坚持,最终让她成功考取了中国录音师协会颁布的“现场混音师初级资格证”。如今,音乐响起、节奏迸发,成为她最开心的时刻,她更将走向线下舞台,在上海鸿寿坊的“精神抖擞节”登台演出。

四、 养老新解:滋养心态的“多元滋养论”

面对“50多岁该养老了”的普遍观念,她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养老观”:“养老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状态。养老养的是情绪、心态和精神,让每一天过得丰富多彩,也是一种滋养,年龄大了更需要滋养。”在她看来,跳广场舞是养老,学打碟、看书、看视频同样是养老,核心在于个体是否从中感受到“滋养”。她强调当今社会的多元与包容,认为人的老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完全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姿态去面对,不用循规蹈矩”。无论是短途旅行、结伴活动,还是在家晒太阳聊天,只要是能滋养身心的方式,都是有效的养老。

五、 千人千面:拥抱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

对于同龄人“学新东西慢,学不会怎么办”的困惑,她的态度豁达而务实:“不用强迫自己。”她坦承自己也有不擅长的事,比如安静的手工、绘画或书法。她看到身边的朋友在绘画、串珠等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她坚信:“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有自己面对生活的方式,不用非得学别人做什么…你喜欢的事自然会愿意做,不喜欢的也不用勉强,千人千面才是生活的丰富多彩。”她由衷感谢这个时代对不同养老形态的包容,让每一位退休者都能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夕阳下的节奏革命

一位退休历史教师,在打碟机的脉冲中找到了人生的新节拍。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的标签无法定义人生的广度,年龄的数字无法禁锢探索的热情。教师可以雷厉风行,退休生活可以动感十足,“养老”的真谛在于心态的蓬勃与精神的自由滋养。她的故事,是一曲打破刻板印象的进行曲,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观念日益开放包容的进步之光。当“著名”老师在上海的舞台上再次推动打碟机的推子,她不仅是在混音,更是在为无数渴望活出自我的人们,混响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年龄,从来不是停止生长的理由;标签,终将被勇于尝试的脚步踏碎。

上一篇:十条“心”措施 护航成长时
下一篇:把心血熬成光 | 一名普通教员的坚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