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世界冠军柯洁近日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将当下火热的儿童编程培训课称为“智商税中的智商税”,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声质疑,精准戳中了无数为孩子未来焦虑、又对编程教育认知模糊的家长们的痛点。儿童编程课究竟是开启未来的钥匙,还是精心包装的消费陷阱?
一、 智商税的定义与编程课的“完美契合”
何为智商税?它指消费者因轻信虚假宣传或缺乏判断力,在非理性状态下付出的金钱或精神代价。柯洁的批评直指核心:儿童编程课是否精准踩中了这个定义?
多位亲历者反馈的信息显示,答案偏向肯定。一方面,教培机构的宣传往往带有“培养编程思维”、“抢占AI时代先机”等极具诱惑力的光环,让家长难以抗拒。另一方面,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下这届家长群体中,绝大多数在其受教育阶段并未建立对计算机和编程的基本认知。面对铺天盖地的AI创业成功、高薪就业新闻,焦虑感被无限放大,缺乏专业判断力的家长很容易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态驱使下,仓促投入。动辄两三百元一节课,一学期三五千元,甚至一次性缴纳数万元“打包”课程费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背后是巨大的非理性消费冲动。
二、 课程学什么?效果几何?亲历者揭开真实面纱
少儿编程培训市场的主流课程体系通常围绕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考级标准展开,主要教授三种语言:面向低龄儿童的图形化编程Scratch、面向稍大孩子的Python,以及面向小学高年级的C语言。机构宣传的核心卖点之一,是培养“编程思维”。
然而,一位署名“老钱”的家长,通过记录自己两个女儿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整整两年的编程学习历程,描绘了更真实的图景:
学习过程障碍重重: 学习Python时,真正的困难并非语法本身,而是英语能力不足。编程中的关键字、调试错误提示均为英文,这对低龄儿童构成了巨大挑战。
学习成果性价比存疑: 经过两年学习,孩子能实现的成果,例如用Python编写九九乘法表,在专业人士看来,利用搜索引擎仅需两秒即可完成。这引发了灵魂拷问:孩子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学到的,价值究竟有多大?
考试内容脱离实际: 以孩子参加的编程等级考试(如Scratch一级、Python一级)内容来看,题目多侧重死记硬背程序语法。而现实是,成熟的编程开发环境早已具备强大的智能提示和补全功能,死记硬背语法在真实开发场景中意义不大。
炫酷教具的“泡沫”: 部分机构门口展示的、能通过编程控制运动的乐高电机组合,看似高科技,实则编程难度不高,其教育价值远低于其展示的炫酷效果。
老钱最终选择在女儿一年级下学期后暂停了编程课程。他的核心观察是:编程思维确实存在,但让小学低年级孩子投入巨大时间和金钱成本去学习基础语法,性价比极低。成年人在短期内(如集中学习一两周甚至一个月)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基础语法并非难事,真正的难点在于运用语言解决复杂问题——而这恰恰是培训机构难以系统教授的。
三、 政策收紧与功利目标的崩塌:学编程为了啥?
更令众多以“升学捷径”为目标让孩子学编程的家长措手不及的是政策风向的变化。2025年初,国家明确规定:年满12周岁方可参加信息学奥赛的入门级比赛CSP-J。
这一规定,对少儿编程培训的“功利性”目标给予了沉重一击。许多家长让孩子从小学习编程,核心动力是希望其通过参加信息学奥赛,在小升初、中考乃至高考中获得竞争优势。如今,小学生阶段被直接排除在参赛门槛之外,“竞赛升学”的路径在小学阶段基本被堵死。
这迫使家长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让孩子耗费大量精力去死磕编程语法,意义何在?当最直接的功利目标消失,编程课的价值回归到纯粹的“兴趣培养”和“思维锻炼”时,其高昂的学费是否还能匹配其带来的收益?
结语:回归理性,打好基础方为长远之计
柯洁的“智商税”论断或许尖锐,却撕开了儿童编程培训市场繁荣表象下的真实困境。并非编程本身无价值,问题在于学习时机、投入成本与预期回报的严重错配。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孩子而言,与其花费高昂费用和大量时间在效率低下地学习基础编程语法上,不如将精力投入到夯实更基础、更关键的能力——数学逻辑思维和英语语言能力。这些才是未来无论是否深入学习编程、乃至适应更广阔科技时代的真正基石。如同老钱调整后的策略:暂停低年级系统课程,利用免费资源保持兴趣接触,待孩子四年级前后,数学、英语基础更扎实时,再考虑系统学习,目标明确指向未来的信息学竞赛。
拔苗助长式的“编程热”,该降温了。孩子的未来,终究建立在扎实的地基之上,而非虚幻的“高科技”泡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