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国学技能(我在中国·行耕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老师辅导王小文(右)进行颗粒装填单元气路调试。

罗婉姊在更换机器零部件。

卢卡斯在教学楼内留影。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吸引了不少外国学子前来学习。他们一边学习中文,一边锻炼技能,不仅见证了中国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自身成长拓宽了可能性。

泰国留学生王小文:

机械“火花”点亮工程之梦

机械臂带着焊枪转动,火花飞溅,车身在流水线上传送……这段在长城汽车泰国工厂拍的视频,一直保存在我的手机里。这是我姐姐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对机械专业的印象之源。

我的中文名字叫王小文,来自泰国,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莱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名留学生。选择中国、选择莱职,是多重因素下的必然:一方面,姐姐是我的引路人,海尔集团、长城汽车等中国企业在泰国建厂投资,让我看到了“懂中文、会技术”的广阔前景。更关键的是,莱职与我所在的泰国学校保持长期合作,我看到学长学姐分享的实训车间照片——五轴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很多是我之前没见过的设备。这些都让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刚到中国,语言是第一道难关。去食堂吃饭,看着菜单上的中文,我都不知道哪些辣、哪些不辣,点了一碗“麻辣烫”,辣得我直冒汗。多亏了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带我去食堂,教我点“不辣的菜”,如番茄炒蛋、糖醋里脊等;同学们带着我逛校园、熟悉周边的每一条小路……渐渐地,我从靠比画点餐的“老外”,变成了能熟练使用手机支付的“本地通”。

学业上的突破,藏在每一个被慢慢化解的困难里。我的第一堂专业实操课是“工程制图与数字化表达”,复杂的软件界面和专业术语,一度让我手忙脚乱。但课后,老师总会帮我解答,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也逐词逐句帮我理解。就这样,我从磕磕绊绊到能独立完成复杂图纸。现在,我不仅能听懂专业课,还能和同学用中文开玩笑。

参与“机电设备安装与运维”国际赛,是我最难忘的时刻。那是我第一次和中国同学合作。备赛过程中,他们耐心教我三维建模中的“装配”“仿真”等复杂命令。大家分工合作、一起熬夜调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最终顺利完成整个项目。

学习之余,我也很喜欢中国的风土人情。来到山东后,我最喜欢的一道中国小吃是煎饼果子,外层的饼很软,夹心脆脆的,味道有点辣又有点咸,和我在泰国吃过的早餐完全不同。学校还开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我在济南千佛山参观了千佛崖,在大明湖畔观赏非遗鱼灯巡游,还在超然楼前和大家一起进行诗词接龙……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我获益匪浅。毕业后,我希望用在中国学到的技术投身自动化或汽车制造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程师。姐姐工作的地方的那片火花,点亮了我的职业梦想,如今,操纵那片火花的技能也已在我手中紧握。

南非留学生罗婉姊:

设计“豆瓣菜收割机”最让我自豪

我叫罗婉姊,来自南非,2023年,我和其他15位同胞由南非政府公派,来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就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飞机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时,除了行李,我还带来了一个职业理想——将图纸上的工程概念,变成真正解决问题的机器。

我与中国早就结下了缘分。留学之前,我曾在南非一家中国工程企业工作过,参与电力项目的现场勘察、设备认证等。在那里,认识了许多来自中国的朋友。这段经历让我对“学以致用”有了更深的渴望,也坚定了我来中国学习的决心。

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后,我学习了程序控制、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等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也参与了许多实践项目。最让我自豪的,是一次设计“豆瓣菜收割机”的经历。

一般来说,豆瓣菜的采收,常在寒冷的秋冬季。在江苏常州的乡村里,我看到,工人们得站在齐腰深的冷水中,用镰刀一点点收割作物。“要是有一台自动化机器,能帮助农民提高采收效率就好了!”我心想。

那一刻,抽象的理论突然变得具体而迫切。起初,我对设计软件一窍不通,复杂的工具、界面、参数条目,让我不知从何下手。幸好有中国导师的悉心帮助。我自己也反复观看在线教程、学习类似案例。最终,我完成了组件设计,把想法变成了现实!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此事让我明白:理论要落到实处,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

暖心的情谊,连接起我生活的每一天。刚到中国时,远离家乡,身处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我时常感到孤独。好在,老师们总是给予我们贴心的关怀,学校也常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庆中秋和贺新春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又比如书法体验、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等。还记得有一次,我参加了在淮安举办的一场马拉松活动——热闹的氛围、新奇的体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都让我被爱与善意包裹。渐渐地,我在一次次活动中找到了归属感,收获了情谊。

来华8个月后,我和几位南非及中国朋友一起游览了南京夫子庙。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我被一台自动冰激凌机器人惊艳了:它用机械臂自动接单、制作、出杯,流畅而丝滑。那一瞬间,我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积极拥抱创新与未来。这让我忍不住感叹:“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将来我也要设计出这样的机器。”

在南非时,我曾以为“中国制造”只是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在中国学习之后,我彻底刷新了认知。我亲眼看到了中国产业的创新、质量和效率,“中国制造”更是卓越品质的保证。

如今,我已顺利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毕业。近年来,已经有200多名南非及其他非洲国家留学生在这里学习,不少同学回国后成长为本土制造业领域的技术中坚力量。我们都是中非合作滚滚浪花中的一朵。展望未来,我的目标从未改变:我希望成为一名工程学方面的老师,把知识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

阿根廷留学生卢卡斯:

学做“洋主播”打开新大门

我叫卢卡斯,来自阿根廷。在阿根廷,我当了10年的教师,教授语法、数学和历史。我还在孔子学院学习了7年汉语,2022年,我获得奖学金,来到浙江大学学习汉语。

浙大主校区位于浙江杭州,这里是中国的“电商之都”。我一直想着学习些实用技能,在完成浙大的学业后,我又来到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习。

有人表示不解:为啥要去一个职业院校继续进修?中国蓬勃发展的产业和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外国学子。我们不仅是来学习语言的,更是来掌握那些“学了就能用”的职业技能。

怎么学?听课与实战,缺一不可。教室里,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屏幕上淘宝后台、数据图表交替闪现,大家坐在电脑前仔细调整着产品信息——这是我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习日常。跨境电商客户服务、零售基础、市场营销……一门门课程搭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我一个电商“小白”从零开始完善自己知识图谱。

最让我着迷的,还是“双11电商实战课”。这门课不是纸上谈兵:我们要真实地在淘宝上架商品、分析运营数据、模拟处理订单流程。虽然每次课要上3个小时,但因为内容太有意思了,我完全投入其中,根本不觉得时间长。这种身临其境的练习,让我对电商运营有了真切体会。

当然,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想到要上镜直播,我就“压力山大”:没办法,我性格内向,中文又不是母语,用中文与观众互动时难免磕巴。但我清楚,直播是电商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突破这个难关。于是,我从小处着手练习:课堂上,我认真记录每个直播技巧;课后,准时“蹲守”热门主播,反复观摩学习,或向班上性格开朗的同学请教克服怯场的小妙招。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慢慢地,我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现在已经能够自然地对镜头演示产品了。

中国电商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成熟生态和市场活力。在我的家乡阿根廷,电子购物平台品类有限、物流较慢;在中国,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几乎覆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所有需求,下单后很快就能收货。更让我惊讶的是,连我在阿根廷的家人朋友,现在都开始用Temu、SHEIN这样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了。平台上的东西物美价廉,哪怕阿根廷离中国这么远物流速度也很快。这种购物体验,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学手艺,不仅是掌握一门技能,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如今,我对未来的规划越来越清晰。我希望毕业后能加入国际电商企业,把在中国学到的电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阿根廷的讲台到杭州的实训室,前方的道路,充满无限可能。(作者:吴雪聪 赵 汧)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5日第06版)

上一篇:被写进作文里的她,官宣生子!全网祝福
下一篇:在雄安,把“乡愁”种进校园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