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哭的孩子,与忍着不哭的孩子,长大后会有哪些区别?

心理直通车

父母的态度,决定孩子成为情感自由的人,还是情感压抑的“囚徒”。

今天带顺顺去公园玩,先后目睹了两件事:

一个男孩不小心摔了一跤,坐在地上大哭,他妈妈立刻走过去抱着他说:

“摔疼了吧?妈妈看有没受伤,你哭一会儿没关系,妈妈陪着你。”

孩子哭了两分钟,妈妈检查发现没有大碍,也没制止孩子哭。

男孩很快就恢复了情绪,主动拉着妈妈的手说 “我想再玩会滑梯”;

而另一个小男孩被同伴抢了玩具,眼圈通红,他妈妈却对他说:

“不许哭!多大点事,坚强点”。

男孩咬着嘴唇点头,硬憋回了眼泪,后来半天都闷闷不乐样子。

很多家长觉得 “爱哭代表脆弱,不哭才坚强”,但真的如此吗?

儿童心理学家说: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被接纳的情绪会成为成长的养分,被压抑的情绪则会变成伤人的暗刺。”

孩子哭或不哭的背后,藏着情绪表达的不同模式,而这种模式,可能响他们的一生。

01

爱哭不代表 “脆弱”

一点小事就哭、动不动就掉眼泪,爱哭的孩子并不是 “娇气” 、经不起事,而是他们的情感感知力、情绪表达力比同龄人更细腻。

一位妈妈说她女儿小时候总因 “小事” 哭:

看到流浪猫会难过,被同学冷落会掉泪,她曾以为女儿 “太脆弱”。

直到老师说: “你女儿总能察觉到同学的不开心,主动去安慰,是班级里的小天使”,她才明白 “敏感不是缺点,而是善良的天赋”。

后来她鼓励女儿写日记、画画表达情绪,如今女儿不但成了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也因 “细腻的情感描写” 深受孩子喜爱。

心理学上的 “情绪粒度” 理论表明:

能敏锐捕捉到 “难过、心疼、委屈” 等不同情绪,并通过哭泣表达的孩子,往往拥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 他们能共情他人的痛苦,也能清晰感知自己的需求,这种能力,会成为未来人际关系中的软实力。

那些被父母允许哭的孩子,不会因为 “哭” 变得脆弱,反而会在情绪流淌中学会正视感受,长大后面对挫折时,也能更坦然地接纳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困住。

02

忍着不哭不代表 “坚强”

情感自由表达的孩子,早早学会了情绪调节的自然方式。

相反的,那些忍着不哭的孩子,表面坚强,内心却可能波涛汹涌,被压抑的情绪可能会在某一刻猛烈爆发。

儿童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

“孩子忍着不哭,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他知道‘哭了也没用’,要么会被骂,要么没人在意,所以只能把情绪咽回去。”

这种压抑,会慢慢变成孩子心里的 “黑洞”:他们觉得 “我的情绪不重要”“我不能给别人添麻烦”,长大后要么变得自卑敏感,要么在某个瞬间突然爆发,用更极端的方式宣泄情绪。

有位网友说:

“我从小被要求‘不许哭’,早早学会了把所有情绪锁在心里,爸妈还夸我‘懂事’。可现在我 30 岁了,有时候会突然情绪崩溃,控制不住想摔东西;看到别人哭,我会特别烦躁,我既不会好好表达情绪,也不会接纳别人的情绪。”

那些被迫 “坚强” 的孩子,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敢有情绪。他们把不哭当成生存规则,却在不知不觉中,弄丢了表达真实自我的能力。

03

不允许孩子哭,是在 “堵死” 孩子的情绪出口

著名的心理学家Susan David说:

如果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不许哭,阻止的不只是孩子的眼泪,更是阻止孩子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对孩子来说,哭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的情绪语言,是需要被倾听的信号。

家长阻止孩子哭,本质上是 “关闭了和孩子沟通的大门”:你听不到他的委屈,也看不到他的恐惧,长期以往,孩子会觉得 “爸妈不懂我”,亲子关系也会慢慢疏远。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手里拿着一个装满水的袋子,另一个人往里面继续倒水,他不敢松手,也不敢倒掉,最后袋子被撑破,水洒了一地。

如果家长不允许孩子哭,就是逼着孩子攥紧装满水的袋子, 看似暂时没出事,实则早晚都会撑破。

04

真正的 “坚强”,从允许孩子哭开始

允许孩子哭,其实是在教孩子 “接纳自己的感受”,难过了可以哭,委屈了可以哭,这不是软弱,是勇敢面对的开始。

孩子哭的时候说 “我知道你很难过”,而不是 “这有什么好哭的”。

不催促 “停止哭”,而是给孩子哭的时间,不用急着 “哄好”,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 “别哭了”,而是 “有人陪着我哭”。

那些被允许哭的孩子,安全感更足,情绪也更稳定,也更愿意去尝试挑战,而不是硬撑着 “伪装”。

告诉孩子:“坚强不是不流泪,而是哭过之后能站起来”,当情绪被看见、被接纳,他们才不会因 “不敢哭” 而憋出情绪问题。

05

写在最后

孩子的 “哭” 从来不是缺点,而是他们最真实的模样。

家长不必逼孩子坚强,更不必怕孩子哭。

你允许他哭,就是允许他做自己;

你陪着他哭,就是在告诉他 “你的情绪很重要,你值得被爱”。

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哭的自由,也能拥有哭完之后,笑着向前走的勇气。

毕竟,能坦然表达情绪的人,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未来的人生。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和顺妈 有游有谋育儿”

上一篇:“救命神器”还是“智商税”?孩子“防噎神器”热卖,它真能代替海姆立克急救法?专家:谨慎购买
下一篇:“破痰”神方,挖掉老痰、顽痰,全身轻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