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高中体育教学一线耕耘近30年的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当前体育课所面临的系统性困境: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资源分散、课程地位边缘化等。要彻底改变“放羊式”体育课的现象,必须从“教师”“学生”和“校园”三个核心维度入手,系统激活,形成持续发展的合力。
一、教师活起来:重塑价值,点燃教学引擎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灵魂。唯有教师焕发活力与创造力,课堂变革才有不竭的动力。
1.重燃职业激情,强化价值认同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提供系统化、高质量的培训机会,内容涵盖新课标理念、新兴运动项目(如飞盘、攀岩、体能训练等)、分层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方法、运动防护及学生心理辅导等,帮助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应对多样化课堂的能力与信心。同时,鼓励教师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进行课程创新,赋予其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方面合理的自主权,如设计特色模块与校本课程。此外,应改变以“不出事”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教学创新、学生参与度、体质健康提升成效、校内体育活动组织贡献等纳入考核范围,并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让教师的专业努力获得应有的认可。
2.提升教学效能,优化组织模式
积极推行“基础+选项”教学模式。基础部分重点传授核心体能知识和健康理念,由班级体育教师负责;选项部分则依据学生兴趣,如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等,由专项教师实施教学,打破原有行政班限制,实行走班制,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具体实施中,应统筹安排三个年级的体育课,确保每节课仅安排某一特定年级的某一组别上课,以保障场地器材使用的有序性和教学纪律。项目设置应结合体育教师的专项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选择一项适合的项目并坚持学习,以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同时,专项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在场地器材方面,应科学规划使用,开发“一物多用”模式,积极引入安全便携的新型器材,并鼓励学生自带部分器材。此外,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如运动手环、教学视频、在线平台等,辅助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效率与趣味性。
二、学生活起来:激发内驱,从被动到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愿意参与、主动投入、享受过程,体育课才能实现真正的“活”。
1.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赋予选择权
在课程设计之前,应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将其作为选项课程与校本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体能基础、技能水平设定分层目标,让每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体验,避免出现“跟不上”或“吃不饱”的现象,从而增强参与的信心与动力。
2.增强课堂趣味性,搭建成就展示平台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融入游戏化、情境化元素,将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巧妙设计成游戏、竞赛或模拟场景,如将变速跑设计为“攻占堡垒”任务,或在传接球练习中设置“快速反击”情境,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同时,除校级运动会外,应积极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小型多样化竞赛,如班级联赛、趣味运动会、体育吉尼斯、单项技能擂台等,让不同水平和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
3.强化自主管理,培养责任意识
每学期组织一次项目重选,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新鲜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骨干,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组织与管理,明确活动时间、范围、行为规范与安全要求,强调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安全的责任,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感。
三、校园活起来:构建支持性体育教学生态
体育课的持续活力离不开整个校园环境的支持。必须构建一个重视体育、崇尚运动的文化氛围与资源保障体系。
1.提升思想认识,凝聚体育育人共识
学校领导班子应深刻认识体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将其置于与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教职工大会、班主任会议、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宣讲国家相关政策,统一全校思想。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宣传体育精神、运动益处与赛事活动,营造“健康第一、崇尚运动”的校园氛围。积极推进家校协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与教育观,争取家庭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解与支持。
2.加大资源投入,优化配置机制
学校预算应切实保障体育经费,优先用于场地维护与升级、器材补充与更新、新兴项目引入及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挖掘校内闲置空间,将其改造为简易运动场地,并探索与周边社区、体育场馆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效利用。在师资方面,在配齐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可整合优秀退役运动员、校外教练、有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及家长志愿者等力量,参与社团指导与竞赛训练,形成多元互补的教学与指导团队。
3.构建“大体育”格局,推动课程内外融合
积极推进体育课与课外活动、体育社团、运动队训练及校内外竞赛的有机衔接,形成“教学、活动、竞赛”一体化的体育发展路径。鼓励学生在课间开展微运动,支持学生自发组织体育活动,将体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节、开放日等活动中,弘扬拼搏、协作、守规的体育精神。学校应坚持“五育融合”,尊重学生差异,构建多元化的发展与评价体系,切实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总之,活力体育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激情(专业力与创新力)、学生投入(选择权与成就感)与校园支持(价值观与资源力)三者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力。唯有当教师眼中闪烁专业与热忱,学生在运动中挥洒汗水、乐在其中,整个校园洋溢着健康向上的蓬勃朝气,高中体育课才能真正走出“鸡肋”处境,回归其强健体魄、锤炼意志、愉悦身心、完善人格的育人本质,让体育之光照亮每一所高中的课堂,照亮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之路。
原标题:高中体育课破局之道 “三维激活”策略让体育课焕发生机 来源:京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