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媚
《北大公开课:北大才斋讲堂精选·教育与心理》王博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记录北大学人,讲述北大学术”,《北大公开课:北大才斋讲堂精选·教育与心理》主要精选了北大“才斋讲堂”教育学与心理学领域的多场精彩讲座内容,汇聚了陈向明、陈洪捷、苏彦捷、吴艳红、周晓林、韩世辉、于欣等一众北大名师的智慧结晶。这些学者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具备将复杂理论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能力,使得本书的内容既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又不失可读性和启发性。
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中,我们既需要从微观视角对教育基本主体给予细致关怀,又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在该书中,陈向明、陈洪捷两位教授从教育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引领我们领略不同维度的教育思考。
陈向明教授主要关注教育中最重要也是基本的主体——教师,关注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陈向明教授讲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而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主体性的表达媒介,能帮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教育性事件,发挥教育的主体化功能,而教师主体性的浮现才符合教育本质的诉求。陈洪捷教授介绍了德国大学的诞生、衰落期和辉煌期,着重分析了洪堡的大学思想及其对德国大学的贡献。如今,我们仍可以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德国大学的理念与制度,从中寻找建设现代一流大学的突破口。
心理学是一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它的触角触及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在该书中,北大心理学领域的大家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带领读者遨游于多样化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并介绍了非常多令人眼界大开的研究结论,为读者开启了解心理学的一扇门。
在《心理理解的发展:研究与应用》一文中,苏彦捷教授告诉我们,“心理理解能力”是一种有助于我们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理解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态度或情绪。在生活中,我们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语言表达等线索理解他人心理状态。苏彦捷教授还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跨文化比较,介绍了在儿童时期,“心理理解能力”发展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谦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和中国人的典型人格特征之一,但现在也有一些人认为谦虚的人很虚伪。吴艳红教授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了谦虚是积极人格还是消极人格,以及它对人们自我评价、社会交往和心理健康的影响,还有谦虚人格的神经基础。吴教授团队通过实验证明,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谦虚仍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这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新的视角。
人是一种时刻被情绪包围的动物,在《情绪的面面观》一文中,周晓林教授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色彩和变化的情绪世界。他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了情绪的本质和多样性,通过大量有趣的研究案例,生动展示了情绪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周晓林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研究发现,这些有趣的发现会让读者拓宽对情绪的认知边界,也会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自我”是人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韩世辉教授带领读者了解了宗教、哲学等领域对“自我”的不同观点,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从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交叉领域对“自我”进行了深度思考与研究,重新探讨了“自我”的存在、内容和意义,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
恐惧是一种最为原始的反应,恐惧也可以帮助所有生物体躲避风险,进而得以生存。但是,当人对恐惧的反应超过了正常的界限,就可能进入病态。在《恐惧与勇气——及其在心理健康中的意义》一文中,于欣教授通过翔实的案例生动地介绍了与恐惧相关的精神障碍,包括单纯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场所恐怖症、强迫及相关障碍,以及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错失恐怖症等;剖析了恐惧产生的神经机制,讲解了人的大脑中与恐惧相关的脑区及其功能,指出了减轻恐惧情绪和消除恐惧记忆是临床上两种消除恐惧的方式。除此之外,于教授还在文中提出,勇气是人自带的对抗恐惧的原生力量,而童年时期被爱滋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更能愉悦接纳世界,更有对抗负面因素的勇气。
(作者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