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妇女报
杨振宁之母罗孟华
母爱埋下“理性与坚韧”的种子
图一: 1984年,杨振宁的母亲到美国,杨振宁带母亲看他的办公室。
1922年,在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一个名叫杨振宁的婴儿诞生了。他的母亲罗孟华是典型的旧式妇女——裹过小脚,只读过一两年私塾。她与著名数学家杨武之“指腹为婚”,1919年成亲。那是一个旧与新交替的时代,她的命运,也如同中国女性的缩影,从礼教的束缚走向自我担当。
杨振宁的启蒙教育几乎完全出自母亲之手。两三岁时,她每晚给儿子讲“二十四孝”的故事,让孝与义的观念悄然融入幼小的心灵。4岁起,她开始教他认字,一年多时间,杨振宁就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能背《龙文鞭影》。
当父亲从美国归来时,儿子已是一个懂事的学童。后来杨振宁深情地回忆道:“我与母亲的关系是单纯的,没有复杂的成分,因为我知道她是怎么想的,她也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罗孟华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却深谙知识的重要。她以最原始的母爱——本能而又自觉的教养,为孩子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她的教诲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股绝对的信念:做人要有担当,要以家庭为根。正是这种教育,在杨振宁心底埋下了“理性与责任”的种子。
战火岁月:以坚韧撑起家的天空
7岁时,杨振宁随父母迁居清华园。那时的清华园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聚居地。他童年记忆中“幸福的8年”,不仅来自优越的学术氛围,更来自家中母亲营造的温情与秩序。
1937年卢沟桥事变,战火迫使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杨家辗转到昆明。生活陡然艰苦,教授们的薪水仅为战前的几十分之一,日子极其拮据。罗孟华没有抱怨,她以勤俭与坚韧支撑着全家:一家七口的衣物全靠她一针一线缝制;三餐粗粝,她安排得井井有条。战火下的家,仍然干净温暖。她以柔弱之身撑起家的天空。
罗孟华一生克勤克俭,从不为自己着想。面对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举止优雅的教授夫人,她不卑不亢,安于平凡,却以贤良赢得尊重。她是家中的稳定核心——丈夫专注学术,孩子潜心学习,而她默默守护家庭,让他们免受生活之扰。杨武之晚年在病榻上对儿子说:“你母亲勤俭持家,一生奉献给了丈夫和子女。”
正是因为母亲的爱与坚韧,杨振宁懂得了责任的意义。1945年赴美求学途中,他在加尔各答将母亲亲手织的白毛背心寄回昆明,给弟弟们穿——那是一份温柔的回馈,也是一种延续的家教。
永恒的托举:学者的泪与母爱的影
1973年,杨武之在上海病逝。此后,杨振宁常往返香港,将母亲接至中文大学居住。1984年,母亲赴美,他特意带她参观自己的办公室(图一)。那一刻,母亲虽听不懂那些物理学的名词,却明白儿子的成就。1987年新年,他们再次合影,照片上母亲安然微笑。那是他们最后的春节。
同年9月12日,罗孟华在香港病逝,享年91岁。5年后,1992年杨振宁七十寿辰庆典上,他放映那张与母亲最后的合影,哽咽失声,掩面而泣。那一幕,震动全场。
在杨振宁的《论文选集》扉页上,印着四个字——“献给母亲”。600页的学术论文,凝结了理性与智慧,也流淌着母爱的温度。母亲或许无法理解那些复杂的公式,却能读懂那4个字背后的深情。
杨振宁说,母亲做任何事都不是从个人出发,而是从家庭出发,这种信念是她的力量源泉。他称自己为“儒者风的科学家”——因为在母亲身上,他看到了“礼教的优点”,看到了信念与责任如何铸就人格的坚韧。
母亲去世那年,友人曾见他在榻前细心侍奉饮食;多年后,他仍保存着她的念珠,像保存一种精神的延续。因为他明白,那份无声的爱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在他所有的理性与荣耀中,都有母亲的影子。
在人类理性的最高峰上,那四个字——“献给母亲”,是最温柔的注脚。
(田梦迪 段昶宇)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