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又吹泡沫风

来源:槽边往事

我怎么感觉人类的心态在年头和年尾完全是两回事呢?新年伊始,那就人人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情绪高涨,空前乐观。时近岁末,那就变得悲观沮丧,内心充满忧虑,对眼前的一切充满怀疑,总觉得未来埋了一颗大雷,自己正在无法自控地一步步走过去。

这两天关于 AI 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泡沫一说,已经从网络世界感染到了我的朋友圈。做互联网的,做投资的,做开发的人,都在讨论本轮 AI 潮是不是巨大泡沫这个话题。这时候我才想起,我还欠着一篇 5000 字的长篇稿件,内容是如何在 AI 大潮下做个人。人间的悲欢果然不同,他们在忧虑宏观上的巨大泡沫,我在为 5000 个字犯愁,为万一真有泡沫,万一泡沫真的爆炸,我那篇文章就会彻底报废而犯愁。

我去翻了一下历史文献,关于 AI 泡沫这个话题并不新鲜。最近的一次集中讨论是今年 8 月,OpenAI 推出了 GPT5,因为效果不如大家预期,那时候就有一轮关于 AI 是泡沫,泡沫要爆的讨论。但是远没有这一次热度高,因为 10 月底的时候,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和著名评论杂志《大西洋月刊》都下场,发文讨论泡沫问题。有重磅媒体的参与,人们的关注程度就和以往不同,时间又接近岁末,清算日接近,人们是会比较关注负面的讨论。

这种太大,太宏观的话题,加上结论太过黑白分明,太过尖锐对立,以我可怜的大脑算力,基本上不可能得出什么个人结论。我可能是个短文专家,可我不是经济学专家,也不是泡沫预测专家。不过,我个人倒是对 AI 泡沫的支持方和反对方的论证方式比较有兴趣。

支持本轮 AI 热潮就是泡沫的诸多论点之中,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是用 AI 热潮比附上一次互联网的.com 泡沫破裂。因为.com 泡沫当年破裂过,AI 热潮和当年很类似,而 AI 热潮眼见着有泡沫产生,那它就会和上一次一样,重复一遍当年的过程,有人甚至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

不喜欢因为这是经验主义,在历史中找一个类似事件,然后套用在现实上,最后得出结论是必然重演。几遍不能重演,起码事情也会前后押韵。类似的论证方式容易说服人,人就是经验主义的动物,但说服与否和真实正确与否完全没有关系。

我比较喜欢的论点是 AI 投资占比已经占到了美国 GDP 增量部分的 92%,这起码是个硬数据,起码是陈述了一个事实。然后从这种论点出发,真正有意思的事情才会发生......

同样是面对这一个数据,这一条事实,有的人立即解读为 AI 劫持了美国经济增长,说明其他行业都一蹶不振,说明其实经济整体不行。一旦这个亮点也熄灭,那么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是惊人的。但也有人立即解读为和所有科技力量突破时候一样,资源会集中在最头部的突破方向上,这样会加速技术进步和变革的到来,于是超越之前的生产力提升就会到来。

是不是感觉到是两种人的相遇?一种人是年尾人,另一种则是年头人,两种人面对同一个事实,立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解读,进而产生想法,而同样的事实都可以被他们用去证明自己的观点。

又比如说互联网上有一张图,内容是Bloomberg 总结的 AI 巨头之间的交叉繁殖现状,有网友把它翻译为了中文:

这张图的内容来自财经报道,所以应该是个事实。事实就是巨头们透过复杂的相互投资,相互购买,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团。但同样是面对这张图,有的人看到的是风险无限高,比如说下重注的甲骨文,可能在一次打击之后整家公司就会飞灰烟灭。而有的人则从这种抱团中看出了系统的坚韧性,认为抱团能够更有效地抵抗任何波动。很自然的,也有人要反问:既然都没事,也没泡沫,大家那么着急地抱团干什么?都在创造新的天量融资记录干什么?巨头们之所以集体那么做,是不是已经看到了什么?

现在,你是不是已经理解了我所说的「有意思」了?同样的数据,同样的图表,同样的事实,落在不同人眼中会有不同的解读,然后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同样的事实和证据可以被双方各自用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起来也都很顺滑,没有多少勉强之处。

所以在年末看完那么多突如其来的讨论之后,我的总体感受是大部分人都是经验主义的信徒,少部分看似在严肃论证的人往往又是观点先行---他们的心中先有了一个结论,然后围绕那个结论去找证据,去解读证据,把一切数据和事实都朝着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方向进行诠释。

而那个结论之所以是结论,原因是个人偏好。有人偏好认为是泡沫,会破裂,这种偏好后面是人类对于风险根深蒂固的恐惧之情。有人偏好认为没泡沫,或者泡沫不会那么快破裂,这种偏好后面是人类天生的贪婪之心。受这种情绪和这种心态的操纵,人很难摆脱自己的欲望,站在相对可观的额角度分析事物,恰如其分的运用数据和事实。

不止如此,这种偏好还会随着人的处境变化而变化。一个已经在大潮中获利的人,他会支持没泡沫。一旦他决定获利了结,保住胜利果实,那么他在结算收益的同时,会立即站到相反的一方去。因为如果在他空仓之后,AI 浪潮还在一波接一波上涌,那么他就是个踏空的傻子,唯有真的出现泡沫,泡沫必须爆开,他才能心满意足地抱着银行户口睡去。

我自己对于 AI 泡沫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我要承认我根本不懂什么是泡沫,对于它的程度判断,爆破时间点预测,都超出了我能力范围之外。基于这一点,那么我看过的讨论越多,我就会变得越发困惑和迷乱。因为每一篇讨论,每一次论证都会反复激发我内心的恐惧或者贪婪,而不是帮助我冷静思考,这就越发让我难于判断。

既然在宏观上我缺乏判断,那么我就只能考虑一些琐碎小事。比如说我日常使用的 AI 模型,看看背后的公司运转情况如何?假设真的有泡沫破裂的一天,它的产品服务机制和营收结构能不能保证它存活下来。这样的话,无论有没有泡沫,都不影响我未来每天出图。如果还能出图,意味着我还能继续顺利更新,那么起码这家公司在一个点上存在可以运行的商业模型。

至于说媒体的说法,我觉得媒体为了制造影响力有些时候不够厚道。比如说《大西洋月刊》这一次给出的结论是:无论AI 成败都是输---AI 泡沫爆了,那就是华尔街的金融动荡,无数纸面财富消失。 AI 成了,那就是大量工作岗位消失,人类因为自身的创造而使得自己人陷入困境。我想,这种结论除了给读者增加无法释放的焦虑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如同黑暗史诗,如同希腊悲剧一般的黯然结局,对这个世界和世人而言又有何益处呢?

不过我倒是从中得到了释怀---如果「成败都是输」就是这一轮 AI 热潮的命定结局,那我就不需要再去操心任何事情了,不是么?中午到了,且让我加个菜,再点一杯泡沫红茶。

题图标题:《没有猴子和香蕉的房间

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AI算法提供:Midjourney V 7.0

Prompt:a room, no monkey, no banana --sref 2189130552 --ar 16:9 --exp 30 --s 800  --v7.0

注:这是我的朋友梁远苇老师教我的小把戏---在 prompt 里指示 AI 别加入猴子,那么 AI 就多半会在最终图片里加上一只猴子。

看到 Ai 公司雇佣初级职业者训练自家的模型,受雇者也知道训练完成之后,意味着 Ai 就会取代自己,但还是薪酬而继续下去。

这让我想起黑帮电影里的场景:即将被处决的受害者,被逼着用铲子给自己的尸体先挖好坑。然后,那些帮派成员在边上抽烟等着,还有人拿出口琴开始吹奏《友谊地久天长》。

南派,这张《没有猴子和香蕉的房间》送给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短剧《盛夏芬德拉》,凭什么出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