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成为 有智慧的父母?

本文转自:劳动午报

何为有智慧的父母?简单地说,就是成为“懂孩子、会引导、能助力”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真正有育儿智慧的父母?是依靠经验,还是学习理论?是模仿上一代,还是彻底颠覆传统?听听专家和家长的建议吧。

怎样才能成为 有智慧的父母?

  • 邰怡明 绘图

  •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养育新观察”系列直播由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

张先生 大数据开发工程师 儿子12岁

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

成为有智慧的父母,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难题。我曾深陷“模仿上一代还是追捧新理论”的迷茫,直到陪儿子走过那段作业拉锯战,才明白智慧藏在融合与变通里。

儿子三年级时,数学作业成了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我照搬母亲当年的“严管经验”:错题必罚抄、坐姿不对就呵斥,可他非但没进步,反而开始藏作业本。一次他把卷子揉成团塞沙发缝,我气得翻出他所有玩具要扔掉,他突然哭着喊:“你根本不爱我,只爱分数!”

这句话戳醒了我。我翻出搁置已久的《正面管教》书籍,试着用“非暴力沟通”代替指责。他再算错应用题时,我忍住说教,转而问:“这道题是不是像你玩的积木,找不到拼接思路?”他眼睛亮了,开始跟我聊解题障碍。但纯粹的理论也有局限,他依旧拖延,这让我想起母亲常说的“立规矩要趁早”。

我们开了第一次家庭会议,一起制定“作业三色钟”规则:红色15分钟休息,绿色45分钟专注,黄色时段可自主安排。我保留了传统的“每日复盘”,而不再是批评,是和他一起贴“进步贴纸”。当他主动把错题整理成手册时,我忽然懂了:母亲的严厉藏着责任,理论的核心是尊重,二者从不是对立的。

如今,儿子六年级,会主动规划学习节奏。我终于明白,育儿智慧从不是照搬经验或颠覆传统,而是像老茶配新器——承袭上一代的爱与责任,用现代理论打磨沟通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尤女士 职员 女儿8岁

养娃不能盲目套用书上的理论

我曾经热衷于学习各种养育知识,严格按照育儿书籍来规划设计女儿的学习生活乃至社交,却忽略了她内向敏感的性格。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女儿在又一次被迫表演跳舞时突然崩溃,大哭着冲我吼道,“我最讨厌妈妈让我当机器人!”班主任也反馈孩子常因为压力大咬指甲,让我注意孩子的心理,我这才发现,原来自以为科学的养育方法存在问题。

回忆起自己童年被父母严格管控的痛苦,我意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班主任也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不能盲目套用书里理论进行一刀切式养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于是,我取消机械的“学习-休息-学习”时间表,改为观察孩子的精力峰值,发现女儿在下午时思维更活跃,便将她的阅读时间从早上改到放学后,我们边回家边一起背诗歌、互相出题考着玩。有时候我假装不会做,邀请女儿当小老师,她开始很惊讶,但很快就进入角色,认真地给我讲题,在此过程中复习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同时,我向孩子敞开心扉,告诉她我的成长故事,得到孩子的理解。我们又决定每周开一次家庭会议,大事小情都当面交流,不让孩子作为看客,而是把她真正当成家庭的一份子,有买车、装修等重大事项时也会认真听取孩子的建议。

看到我的态度改变,女儿的焦虑情绪逐渐消散,班主任说她不再咬指甲,主动表达的次数增多,笑容重新回到孩子的脸上。母亲节时,她亲手画了一张 祝福卡片送给我,我特别感动。

钟女士 公司行政 女儿8岁

与孩子一起成长,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相处方式

说到养育孩子,我一直觉得我的爸妈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从小到大我的成绩一直不错,考试经常名列前茅。但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却跟父母有了很大的分歧,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思考,“我成功了吗?我父母的教育成功吗?”“我成长经历中到底是什么给了我力量?”目前,我想到的答案是如果从教育目的方面说,考上名牌大学,找到好工作,作为评判标准的话,那么我爸妈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但一直以来我却不开心,我发现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不会“玩”,或者说玩不起来,比如说做饭、蒸馒头、织毛衣、做衣服等等,我都不会,生活中少了很多乐趣。在我爸妈眼里,我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成绩好了就足以碾压一切;现在工作了,在爸妈看来好好工作最重要,跟他们住在一起,我似乎还是以前的那个我。说实话,这种状态真是有些无聊。

我当了妈妈之后,我就跟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做饭、剪裁衣服,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玩得很开心,但我妈妈却不以为意,觉得浪费时间,还会批评我们把房间弄得很乱,我跟妈妈表示,我们会收拾好。尽管如此,妈妈也不赞同。但我却坚持,我觉得能够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本。

我认为真正有育儿智慧的父母是能接受孩子的父母,育儿经验和书本上的理论其实都是过去式,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寻找,一起成长。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成长教育专家兰海

土壤的营养程度,决定了小苗的成长状态

家庭是孩子的土壤,土壤有没有足够的营养,决定了小苗的成长状态。家庭土壤由三方面构成:第一是抚养人的认知水平;第二是抚养人的情绪模式;第三是沟通模式,这三点决定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这一切决定你的孩子是否有意愿、有动机、发自内心想学点什么,只有他想学了才会有老师和学校的有效介入。

传统的经验不一定可靠,未来怎么发展也不确定,其实能意识到这些已经是理智型的父母。很多学霸型父母一直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孩子,但越努力越可能有问题,因为方向是错的。与其说家长如何引领孩子成长,不如向内看看自己要怎么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怎么做可以把事业打开,怎么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有益。

在生活中,有一些爸爸妈妈并不怎么管小孩,孩子照样发展得很好,因为家长对生活有理解,兴趣爱好广泛,或者是在工作中特别严谨,能把自己做好,同时给予孩子情感陪伴。

现在很多父母过于焦虑,其实应该冷静下来,放下焦虑,把自己的智慧调动起来。在平时积累更多好的情绪,当一些坏的行为出现时,就可以把好的情绪拿出来平衡心情,会舒服很多。要保持情绪稳定,可以在日常找自己喜欢事情去做。比如喜欢花,就每周买一束鲜花;或者做运动,让自己心情愉悦,这叫情绪充电器。你要先学会爱自己,你的情绪丰盈了,遇到糟糕的事情才不会崩溃。

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动手,一些父母的处理方式是立刻找对方家长。其实这时候最关键的是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在这场斗争中有成长,这个是他的经验所得,而不是家长跳出来要把对方搞定,你的核心诉求在于解决问题。真正有智慧的父母看问题时永远抓得着核心本质,即这件事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好处,对孩子有没有帮助,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图一时出气,这不是智慧的做法。

家长的心态是有变化的,孩子刚出生时只盼望孩子健康,随着孩子长大开始增加越来越多的期待。其实家长要想清楚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时刻记住这件最重要的事,可以屏蔽很多干扰。

孩子大了会经常反驳父母,“最烦你说为我好”,这么说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承受很多事情,或者不认为父母做法是为他好,所以很抵触。父母这时候要考虑清楚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对孩子好,还是管教孩子的一个借口。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孩子排除各种困难和障碍,甚至学习育儿博主教的很多办法,但别人家这样做有效,不一定对你的孩子有效,因为孩子不一样,方法千变万化,没有谁家的方法是唯一正确的。这个时代信息很多,家长要有辨识的能力,得有主心骨,要自己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成长规律,才能进行甄别,即使是专家说的话也要做取舍,因为谁也没有你了解自己的家庭和你家所有人的情况。每个家庭不一样,核心素养问题或者家庭氛围可以借鉴,但具体亲子方法需要你去摸索。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