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潘佩佳
在贵定县昌明镇新安村马管坡组有一个特殊却充满温情的家庭——单身汉王玉华与弟弟的四名遗孤组成的“家”。十九年来王玉华用孝悌之爱、勤俭之智与无私奉献,撑起了一个几近破碎的家,将叔侄亲情淬炼成了超越血缘的深沉父爱。
孝亲担当:扛起破碎家庭的“顶梁柱”
王玉华的家庭故事,从一开始就与“责任”紧密相连。他自幼家境贫寒,16岁痛失母亲,与长年体弱多病的父亲、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作为兄长,他早早扛起家庭重担,默默操持家务、分担生计,用单薄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随着弟弟成家立业,四个新生命的降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本以为生活将步入正轨,2006年的一场车祸却让一切轰然崩塌——弟弟不幸离世,肇事者逃逸,四个孩子(最大11岁、最小仅7岁)瞬间沦为孤儿,弟媳不堪重负选择改嫁,年迈父亲因白发人送黑发人一病不起。
面对支离破碎的家,44岁的王玉华没有逃避。当村干部提议将孩子送往福利院时,他坚定回绝:“不,领导!他们是我家的孩子,我要自己养育,给他们一个家。”16岁就丧母的他深知,失去亲人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的归属感,而他,就是孩子们唯一的依靠。此后,他既当爹又当妈,悉心照料病重的父亲与年幼的孩子。2008年贵州遭遇特大冰灾,他穿着布鞋踏雪砍柴,用一担担薪柴抵御严寒;父亲离世后,他强忍悲痛,再次挺直脊梁,只因“不能让孩子们再没了家”。
勤俭持家:以朴素坚守筑牢家庭根基
作为家庭的“主心骨”,王玉华始终秉持勤俭持家的理念,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他自己省吃俭用,一件衣服穿多年,顿顿饭菜求简单,却从不让孩子们受委屈。为了供四个孩子读书,他包揽了家里所有农活与外出务工的重担,从不让孩子插手农活耽误学业;最困难时,他卖掉家中仅有的牲口,甚至硬着头皮向亲戚求助,却从不说一句苦。“有好的就吃好点,没好的就吃得差点,但不能让孩子没依靠”,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安稳的成长环境,他戒掉了喝酒的习惯,每次外出做工无论多远,天黑前必定赶回家,只为让灶膛有火、灯下有人,让孩子们在寒夜里能感受到“家有人等”的踏实。农忙间隙,他总会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孩子回来看到整洁的家,心里才舒心”。正是这份勤俭与细致,让这个清苦的家庭始终充满烟火气,也让孩子们在朴素的生活中学会了感恩与担当。
无私奉献:为孩子放弃自我的“大家长”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王玉华的奉献早已超越了“大伯”的身份。年轻时的他热爱唱山歌,常去参加村里的山歌活动,可自从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他便放弃了这份爱好。面对孩子的疑问,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年纪大了不喜欢了”。多年来,乡亲们热心为他介绍对象,他却次次摇头拒绝,担心“人家对孩子不好”。
十九年来,他满心满眼都是四个孩子的温饱冷暖——孩子外出求学时,他独坐屋前望远山,牵挂孩子的生活费够不够;大侄女成家后,他婉拒远游邀请,只因“孩子还需要人惦记”。
这份无私,也换来了孩子们最真挚的情感回馈。如今四个孩子均已长大成人:三个侄女成家立业,侄子王超返乡找到安稳工作,他们嘴上喊着“大伯”,心里却早已将王玉华当作父亲。每次回家,孩子们总会拎着礼物看望他,却总被他嗔怪“浪费钱”。这份带着心疼的“责备”,正是这个家最动人的温情。
感恩回馈:善念相传弘扬文明家风正能量
王玉华的事迹不仅温暖了自己的小家,更感染了整个村子。他从不夸耀自己的付出,反而常常感恩政府的帮扶:“低保让我们生活有保障,孩子读书也多亏了好政策。”他以实际行动诠释,“家庭”不仅是亲情的相守,更是善意的传递与回馈。
从一个破碎的家庭,到如今的和乐融融,王玉华用十九年的坚守,将苦难熬成了深情,书写出了“家”的真谛——无关血缘,而在于责任与爱。他如同大山深处的一棵老树,扎根乡土、默默守护,以孝悌之心、勤俭之德、奉献之情,成为四个孩子心中最可敬的“大伯”,也成为黔南大地文明家风的生动注脚。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