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称医院欠装修款,要用月饼和酒抵债,这在建筑行业常见吗?
一名男子指控医院拖欠装修款项,提出用月饼和酒来抵债。这一事件揭示了建筑行业的潜规则:在现金流紧张时,甲方常以实物替代现金支付,施工方却面临变现难、定价乱的困境。维权之路充满挑战,但行业数据暴露了系统性风险。详情>>男子称医院欠装修款,要用月饼和酒抵债,这在建筑行业常见吗?
建筑行业的“工抵”潜规则
在建筑圈子里,“工抵”概念早已成为市场常态。大额工程款可能用房子或车位抵债,小额款项则用月饼、酒甚至古董文玩来替代现金支付。这并非新鲜事,而是行业不景气时的无奈选择。尤其近几年房地产市场下行,许多企业现金流断裂,无力支付工程款或货款。债权方判断,在企业勉强运行时,接受抵押物能挽回一些损失,否则等到破产清算,可能拿不到钱或赔偿缩水严重。所以,大家只能妥协:能拿一些是一些,总比空手强。
以物抵债的困境与无奈
施工方最头疼的是实物变现难。月饼和酒听着像“礼物”,实际是添乱——工人工资、材料费都得用现金,月饼酒不能当饭吃。更糟的是定价离谱:甲方说一瓶酒值600元,但市面上找不到这个价,可能进货才30块。比如,14730元的工程款,用杂牌酒抵债后实际只值不到一千块。优质资产如茅台或地段好的工抵房还好,毕竟有市场价;但杂牌酒或月饼就难了,没有公认价格,债务方说值1000元,债权方觉得只值200元,无法达成一致。债权方拿到后,只能自销或当人情送人,像普通客户收到的“工抵酒”。这本质是变相赖账:债务风险转嫁给施工方,你不接就说“不配合”,接了就得血亏转手。
维权路径:从证据到法律
遇到这种情况,别慌也别忍,维权有步骤。第一步,攥紧证据:装修合同、施工签证单、聊天记录或录音,甚至医院提抵债的证明,都得保存好,证明活儿干完了、欠钱属实。很多人吃亏在没证据,医院不认账就没处说理。第二步,先协商:找第三方协调,明确要现金不是实物,并定还款时间。签协议时写清金额和日期,盖公章或负责人签字按手印——否则后续麻烦。第三步,协商不成走法律:向劳动监察或住建部门投诉,或直接起诉。法院重视这类案子,胜诉后可申请强制执行,冻结账户。签合同时就得留个心眼,写清付款方式和时间,禁止非现金抵账除非书面同意。
行业根源与制度出路
问题根子在行业账期生态。截至2024年底,全国建筑业应收账款总额达数万亿级别,占行业总资产的35%——全行业每干三块钱活,就有一块钱挂账上。平均回款周期9个月,是制造业两倍、零售业九倍;相比美国37天、德国45天、日本60天,我们拖太久。账期一拉长,风险全压施工方身上:包工头得垫资买材料、发工资,现金流一断就崩盘,从“创业者”变“老赖”。更糟的是,体制内项目如医院、政府工程,账务混乱,审批慢、监管不到位,钱被挪用买高价酒“抵账”。这不是经济纠纷,是对行业生态的慢性绞杀。解决不能靠协商或良心,得靠制度:建立强制时效机制,逾期自动罚息或限制验收;严控以物抵债,需第三方评估且价格不超市场价;推动政府和事业单位项目“预付款 过程结算”;加强审计,查清非标资产来源。
建筑行业支撑着中国基建奇迹,但一千多万工人和施工方不该被当“软柿子”。拿月饼抵工资、酒抵工程款,不是创新,是羞辱。工人们要的是一张能兑现的支票和尊重。制度完善了,光鲜大楼才不会掩盖管理的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