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八连阳突破“924”高点,为何部分散户还是感慨没挣钱?

2025年8月,A股市场迎来振奋时刻——沪指强势走出“八连阳”,成功突破“924”行情高点。市场一片红火,全市场超八成个股上涨,涨幅超10%的个股占比高达64.4%。然而,与指数狂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散户投资者却无奈表示“没挣到钱”,甚至出现亏损。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市场逻辑与投资误区?

一、结构性行情:市场分化下的“冰火两重天”

表面繁荣难掩内部剧烈分化。 截至8月13日中午,全市场5423只交易个股中,上涨个股4400只,占比81.1%,下跌个股1019只,占比18.8%。看似“普涨”格局,实则暗流涌动。

领涨阵营:成长赛道光芒耀眼。 以科技、医药为代表的成长股成为本轮行情绝对主角。涨幅超过10%的个股达3490家。部分龙头股表现尤为惊人,如联合化学期间涨幅高达437.83%,舒泰神涨幅达403.10%,资金对高增长潜力板块的集中追捧显露无遗。

领跌阵营:传统权重持续承压。 下跌的1019只个股中,663家跌幅在-10%至0%之间,煤炭等权重板块成为“重灾区”。更值得关注的是,跌幅超过10%的个股达到356家,占比6.6%。这些深度调整个股主要集中于地产(如万科A,-10.88%)和传统消费(如重庆啤酒,-10.61%)等受政策调控严格、基本面需求疲软困扰的行业。

结论显而易见: 投资者若在本轮行情中重仓布局了煤炭、地产、传统消费等弱势板块,即使身处指数“八连阳”的大环境中,也难逃亏损命运。市场并非雨露均沾,“踩错节奏”成为部分散户亏损的首要原因。

二、操作陷阱:散户投资中的两大“致命伤”

除了选错方向,错误的操作习惯同样是收益的“隐形杀手”。 长期观察散户行为模式,两种典型误区尤为突出:

误区一:“亏钱死扛,赚钱快跑”。 这是最普遍的行为模式。许多散户在股票亏损时,表现出极强的“忍耐力”,无论亏损幅度多大,都坚定持有等待回本,甚至不断加仓摊薄成本。然而,一旦股票开始盈利,哪怕只是微利(如一两个点、两三个点),便因害怕利润回吐而匆忙卖出。这种“截断利润,让亏损奔跑”的操作,极大限制了盈利空间,放大了亏损风险。

误区二:“盲目追高,恐慌杀跌”。 另一类常见问题是缺乏独立判断,易受市场情绪裹挟。部分散户看到某只股票短期快速上涨,便不顾公司基本面、行业前景、估值水平以及前期涨幅,仅因“涨势喜人”就头脑发热追高买入。一旦股价出现正常回调或波动,又因恐慌而立即割肉离场,形成典型的“追涨杀跌”循环。这种模式往往导致高位接盘、低位割肉,反复累积亏损。

这两类操作习惯,即使偶尔在行情配合下赚到钱,也很容易在后续波动中因错误决策而将利润回吐甚至转为亏损。 它们本质上违背了理性投资的基本原则。

三、投资本质:回归理性,聚焦价值

散户感慨“不挣钱”的根源,往往在于买卖决策依据的错位。 成功的投资决策应基于对公司内在价值和未来前景的理性分析:

关注基本面核心要素: 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否具有持续竞争力?其所在行业(如科技)是否存在技术突破或增长空间?公司基本面是否扎实(财报季业绩表现是重要验证)?宏观政策环境(如降息周期下高股息资产受益)对其是促进还是抑制?

摒弃非理性驱动因素: 买卖决策不应被“是否想回本”、“当前是否亏损”或仅凭模糊的“感觉有前途”所左右。更需警惕的是,仅凭股票名称或代码就做出投资决定,对公司的业务、行业、风险一无所知。这种“盲买”行为无异于赌博,盈利与否完全依赖运气,长期亏损是大概率事件。

指数突破新高固然令人欣喜,但个股表现的分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差异,共同造就了“有人欢喜有人愁”的现实图景。 对散户而言,摆脱亏损困境不仅需要看清市场结构性分化的本质,避免踏入弱势板块的“价值陷阱”,更需要深刻反思并克服自身非理性的操作习惯,将投资决策的锚点,真正回归到企业价值与行业趋势的理性研判之上。唯有如此,才能在起伏的市场中,真正分享到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