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的热血青春

转自: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年毕业季,陆军工程大学大礼堂内,1000余名2025届毕业学员整齐列阵,凝视着飘扬的军旗,神情坚毅,目光如炬。

4年前,他们的面庞尚且青涩,怀揣强军梦自五湖四海而来。4年后,他们已做好准备奔赴祖国各地,在战位上用行动扛起强军重任。

回顾4年军校生活,毕业学员周浩田的记忆大多来自指挥控制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这里有他熟悉的电路板和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荣誉墙上的不少奖杯则是他和战友亲手捧回的。

在诸多回忆中,最让周浩田难忘的是大三那年参加的第十七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那时,他作为参赛队长带领团队闯进决赛,却在赛前调试时突然发现,参赛的花样游泳机器人有一处模块出现偏差,定位系统间歇性失灵,如果按现有程序运行,成功率可能不足80%。

“实验室里万分之一的误差,在战场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伤亡!”尽管所剩时间不多了,但周浩田毅然决定重写代码。他当即组织队员分工调试,找出问题根源。当他们将修改后的程序重新导入模型时,已距离比赛开始不足20分钟。

事后周浩田回忆,那时只觉得竞赛的胜负固然重要,但作为军校学员,更应该将每个程序都当作未来战场上的关键环节,不能有任何侥幸。

此后的科研竞赛中,他始终保持着“战场视角”。在参加机器人抢球博弈项目首局落败后,周浩田利用中场休息的15分钟,发现对手路径规划的逻辑漏洞,修改代码、更换控制策略一气呵成,最终斩获该项目冠军。

正在准备硕博连读的国防工程学院学员蒋龙宇也将目光瞄向了战场。最近他正忙着核对一组混凝土强度数据。这是爆炸冲击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一项课题内容,蒋龙宇用了3年时间实现了从探索理论创新到聚焦实战应用的跨越。一个月后,他将带着这份研究成果与指导教员一同到南京周边开展实地验证。

以战场需求为牵引,将实验室里的每一次测算、每一个创新构想都视为未来战场的预演,正是陆军工程大学学员们的共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上,毕业学员边关月和团队成员一起,以绝对优势斩获总冠军;江苏省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中,毕业学员郑雪龙设计出实用的多功能智能药箱,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毕业学员邵泽宇将论文题目定为《基于地下基础设施未来城市作战物资地下运输设计构想》,如今这篇论文已被《科技视界》录用,即将刊发。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运用到强军事业中。”周浩田说,大家只有一个想法,“我们要的不是概率上的‘可能’,而是战场上的绝对可靠。”

实验室之外,年轻的学子们也早已为练兵备战做好了准备。毕业学员黄志睿早早便以一名合格指挥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那是在3年前,他作为导航员,与战友们一起参加首届全军院校“强军杯”定向越野比赛。

在起初的野外综合竞赛中,黄志睿认为“成绩好就是硬道理”,作为导航员只顾自己冲锋,导致整个小组陷入险境。

“战场上没有个人英雄,只有集体的胜利。真正的军人,要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班长复盘时的总结让黄志睿幡然醒悟。他开始明白,训练场上的每一次奔跑,都是为了在战场上不掉链子。

第二次踏上“强军杯”赛场时,黄志睿将比赛当作实战来准备。作为参赛班班长,他提前一个月组织队员研究历届赛事数据。比赛前夜,他反复推演地形图到凌晨,为每个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预案。

“第二次参赛,就不单单是为了一块奖牌,而是要向大家证明我们这支队伍是拉得出、顶得上、过得硬的。”最终,黄志睿带领参赛队夺得团队赛第二名、接力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也是在这场比赛中,唯一的女队员陈思丽证明了自己作为军人的担当。想要参赛需要经过12轮选拔,备战期间,她每天跑步20公里。高温训练后,她累得想呕吐,但咬牙又一次次站起来继续训练。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后,最终她凭借实力成功入选。

事实上,在陆军工程大学,像黄志睿和陈思丽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他们以大学军事特色学员俱乐部为牵引,树立起“练为战”的目标和信念,在兵棋推演全国赛、大学“精武”军事项目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经过刻苦训练,还有数百名学员的多项竞技成绩达到国家级运动员标准。

这些年,伴随着陆军工程大学各类活动的不断丰富,在各类平台上,学员们也在尽情施展着才华,用行动展示当代中国军人的风采。陆军国际学员周是学校的品牌活动之一,每年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外军院校代表参加。学员韩艺玮两次参加学员周,第一次他青涩、拘谨,是一名普通的“参与者”。去年,韩艺玮作为“组织者”,变身国际模拟连连长,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国际舞台是最好的望远镜,既能近距离感受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更能照见中国军人的底气。”韩艺玮说。在一次次跨文化的沟通中,他磨砺出自信、开放、包容的胸怀,也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外军学员们展示出中国军校学子的青春面貌。

在陆军工程大学,“红色薪火”强军故事宣讲团会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和地方高校开展宣讲活动,学员杨瑷琪和队友们为大家讲述边防官兵戍边卫国的奉献与坚守,点燃了不少官兵和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学员齐祥云则因为熟练掌握英语、日语、俄语,在各类外事活动中游刃有余,尽显中国军校学员的专业与热忱。

如今,陆军工程大学的又一茬年轻学子即将踏上新的征途,他们将奔赴祖国座座军营的战位,在那里继续向强军事业的高峰攀登。而在他们身后,还会有无数学弟学妹沿着他们的足迹,在这座充满无限可能的军校校园里拔节生长。

肖力铭 张奕然 何嘉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