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联服务 | 高温酷暑有“凉”方,这份热射病防护攻略请收藏!

  高温酷暑,训练正酣。基层官兵顶高温、冒酷暑开展军事训练时,稍有不慎可能会引发热射病。本期,我们邀请第910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奕鑫为战友们讲解热射病防护措施,助力战友们科学施训。

一、探秘发病原理:为何会引发热射病?

  通常情况下,热射病多数是因为在高温作业导致。基层官兵因军事训练任务的需要,在高温天气下开展高强度、超负荷军事训练在所难免,特别是高温下持续训练、补水补盐不足、负荷运转更容易引发热射病。

  1. 高强度超负荷训练在全副武装训练以及紧张激烈的军事训练时,官兵的身体持续进行高强度运转,会产生大量热量。当所处环境闷热,并且通风条件不佳时,身体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及时、不充分,极易引发热射病。

  2.特殊环境叠加厚重装具户外训练时,由于户外阳光直射、地表热量反射,使得环境温度居高,除了高温因素,特别是在干燥、风沙等环境下携带装具执行任务或进行训练,进一步加剧了身体的散热困难,大幅增加了热射病的发病风险。

  3.个体生理差异影响个别新战友由于刚参加高强度训练,身体还未完全适应训练节奏和高温环境,对高温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也易引发热射病;有些体质较弱的战友,在面对长时间、高强度训练时,身体机能容易出现疲劳,散热调节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是热射病发作的诱因;还有个别战友身体不适仍参加训练,由于身体的抵抗力和调节功能相对较弱,在高温环境下,难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平衡,成为热射病的易发人群。

二、识别危险信号:热射病的早期预警和发病表现

  热射病一般呈阶段发展,及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可以有效规避发病风险,避免病情加重。

  1. 早期预警症状在高温下进行军事训练时,如突然感到头晕眼花、视物模糊不清、步态不稳、全身乏力、心跳加快,并且伴有大量出汗的情况,这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战友们要引起足够重视。此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调整状态,或暂时停止训练,观察身体状态,避免相关症状进一步加重。

  2.严重发病表现当热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患者的体温会飙升至40℃以上,皮肤摸起来发烫。由于体温过高,导致汗腺功能衰竭,通常不会出汗。在此基础上,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对周围的环境和指令反应迟钝,甚至发生抽搐昏迷的情况。一旦出现这些严重症状时,必须第一时间作出科学处置和紧急救治。

三、筑牢防护屏障:预防热射病的“黄金法则”

  科学防护是预防热射病发作的关键,从训练计划到个人防护,都要进行科学论证,从而筑牢防护屏障,将热射病拒之门外。

  1. 科学安排训练调整时间:避开11:00-15:00高温时段,训练时,可采取“分段训练、多次休息”模式。循序渐进:开展高强度、超负荷训练时,应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增强的方式,让身体适应慢慢适应高温和耐受程度。灵活调整:根据实时气温和训练任务,及时动态调整训练计划。

  2. 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透气装具:训练时,可携带速干吸汗毛巾等物,身体高热时可适当松开领口、袖口。随身携带防暑包:在高温训练时,可携带藿香正气水、仁丹、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以备急需。佩戴降温装备:条件允许时,可使用降温背心、冰袖等专业防护用品。

  3. 正确补水补盐少量多次饮水:每15-20分钟喝100-200毫升,全天饮水量不少于3升。补充电解质:训练时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可缓解电解质流失。禁止冰冷刺激:在高温条件下训练,就避免大量冷饮刺激肠胃,进而引发身体不适。

  4. 保持良好状态充足睡眠: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均衡饮食:多吃西瓜、绿豆汤等解暑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主动报告:训练中感觉不适,应立即向值班员和卫生员如实说明身体情况。

 四、快速救治指南:热射病急救的“六步法”

  热射病抢救必需分秒必争,稍有延迟,就会导致身体多脏器衰竭。战友们在训练时,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掌握“脱、泡、测、补、通、静”六大核心步骤,最大限度降低热射病带来的不良危害。

  1. 立即脱离热环境(脱)立即停止训练,迅速将患者带离高温高湿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或空调房(室温调至16-20℃),立即患者脱去全部衣物,促进快速散热。

  2. 快速有效降温(泡)可使用浴桶、水池等容器,将患者躯干浸泡在2-20℃冷水中(无冷水可用室温26℃水),同时注意防止淹溺,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若无浸泡条件,可采用凉水喷洒配合持续扇风(蒸发降温)的方式进行降温,同时可用冰袋、冰帽敷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进行降温;紧急时,也可用4-10℃生理盐水进行胃管灌洗或静脉输注,对患者体内进行降温。

  3. 准确测量体温(测)应使用直肠温度计(插入深度≥15cm)或耳蜗温度计测量核心体温,在进行相关急救措施后,建议每10分钟复测一次体温。值得注意的是,腋温一般不作为热射病的诊断依据。

  4. 快速补液(补)优先选择外周粗静脉,心要时可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使用套管针进行补液;若条件允许时,也可建立骨髓腔通路,可起到快速降温的目的。液体可选择生理盐水或林格液,首次输液总量应在1500-2000ml,而后可根据患者尿量进行动态调整速度。需要注重的是,早期应避免输注葡萄糖液体,可防止出现低钠血症。

  5. 管理气道(通)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出现昏迷情况,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持续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变化。必要时,可使用口咽通气道,防止患者出现窒息。

  6. 控制抽搐(静)若患者出现抽搐情况,应立即使用地西泮等药物镇静,防止患者出现咬舌情况,也可用压舌板、牙垫保护口腔,避免造成损伤。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