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芝能汽车
人形机器人从概念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功率系统成为支撑其精细控制与高密度集成的核心瓶颈。以氮化镓(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正以其高频低损、体积小、控制精度高的优势,在伺服控制系统中取代传统硅基器件。
尤其在人形机器人关键关节驱动、模块集成以及整机能耗控制等方面,GaN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成为“功率神经”的核心组成。
我们来解析GaN技术在机器人关节驱动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相关设计实现的典型案例,呈现其如何为下一代类人智能体提供核心动能。
从伺服关节的需求出发:
GaN的性能优势如何匹配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痛点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具备类人的动态特性,依赖于分布于全身40个以上的伺服电机控制系统,这些系统承担着类似人类肌肉与神经的功能。尤其是在手指、脖颈、髋关节等精密运动部位,电机控制回路的响应速度与精度决定了整个机器人运动的自然度与稳定性。
传统的硅基MOSFET在高频率下的开关损耗大,难以满足空间紧凑、电源集中布置、高频精控等多重要求。
GaN器件天然具有更高的开关速度与更小的输入/输出电容值。例如,在手指抓取玻璃杯这一动作中,电机需要在0.1秒内完成从静止到500rpm的加速过程,控制回路必须支持至少几十kHz以上的PWM频率。
在MOSFET中,这种高频操作下热损与EMI问题普遍,往往需更大体积的冷却结构辅助。而GaN器件可以在100kHz乃至更高频率下实现稳定运行,系统损耗较硅下降85%以上,同时不引入额外温升。
除了频率响应,GaN在尺寸压缩方面优势同样显著。以直径不到10厘米的关节腔体为例,若使用硅基器件,相关电机驱动器、传感器、减速器、电源电容等模块难以完整装入。
而GaN通过小尺寸封装、集成驱动器等手段,实现50%以上的面积缩减。以英诺赛科为例,其实际产品在关节驱动电路板上,通过GaN实现整板尺寸减少近半,并在效率维持前提下解决了空间布局问题。
控制方面,GaN器件具备更短的死区时间(仅10-20ns),相比MOSFET约1μs的时间,大幅度降低了电机电流波动,并且没有反向恢复电流(Qrr),避免了传统体二极管的EMI干扰。这些特性使得多电机协同控制时的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标准电路设计中,如TI的TIDA-010936平台测试显示,PWM频率从20kHz提升到80kHz后,GaN平台可用全陶瓷电容替代传统电解电容,在提升可靠性的同时,大幅缩减了直流母线部分体积,这对高速、高震动环境下的人形机器人尤其关键。
在三相驱动应用中,TI的LMG2100系列芯片提供一个代表性解决方案:其将高压半桥GaN FET与驱动器集成封装,在4.5×5.5mm的尺寸内提供最高55A电流支持,同时集成短路保护、欠压保护等功能。
基于此类平台构建的伺服驱动器,不仅电路简化、布板紧凑,还因寄生电感大幅降低而增强抗干扰性能,显著适配机器人极限尺寸与高密度设计需求。
由此可见,从响应速度、控制精度、空间集成到能耗管理,GaN器件均对人形机器人提供了跨代技术支撑。
GaN FET技术之所以在人形机器人中获得优先采用,关键在于其在高频开关、低损耗、小型封装和高功率密度等方面全面满足了伺服控制系统的需求。尤其是在复杂多自由度电机布局下,GaN成为打通机器人控制精度与体积受限矛盾的关键一环。
Part 2
GaN应用案例剖析:
EPC91118的实际集成设计
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上海智元的选择为GaN的产业化应用打开了实质通路。其在人形机器人中选用英诺赛科GaN芯片,并首先部署于脖颈、手肘等关键关节,单电机内嵌三颗GaN器件,带动整个整机的模块化应用。
这一实践标志着GaN在从消费电子向工业级系统过渡过程中实现从样品验证走向大规模交付。
另一例子是EPC推出的EPC91118参考设计。该平台基于EPC23104单片集成GaN器件,专为人形机器人关节开发,尺寸控制在直径55mm内,输出支持最高15A RMS电流,并运行于100kHz高频PWM模式,死区时间低至50ns。
电机控制板集成了三相GaN逆变器、磁编码器、电流检测、微控制器、RS485通信和多种电源模块。
其最大的工程价值在于三点:
◎第一,集成度极高。控制系统、驱动电路、电源管理和反馈通道全部封装在一个紧凑的圆形PCB中,极大简化系统设计复杂度;
◎第二,结构适配性强。模块可直接安装在人形关节腔体内,无需额外传动或配线,显著优化关节体积利用率;
◎第三,效率提升显著。在50至150rpm转子速度下实测,系统效率在不同负载扭矩下均维持稳定,这在高速响应与低功耗双重约束下具有现实工程意义。
在开发与测试阶段,EPC91118通过标准RS485总线实现通信,并支持JTAG调试,大大便利工程师调试流程。
同时,使用MLCC替代电解电容的设计理念,不仅缩减体积,也为系统带来更高可靠性,符合机器人对寿命与稳定性的双重要求。
从整机角度看,这类GaN参考设计不仅解决了单一器件替代问题,更代表了一种新型运动控制平台的实现方式。GaN不再只是一个单一的性能提升选项,而成为机器人电驱系统设计逻辑的一部分。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边界逐渐明晰,控制精度、能源效率与空间集成度成为其落地应用的技术“卡脖子”点。GaN技术的出现,实质上为这一系列核心难题提供了具备系统性突破可能的底层解决方案。
它不仅是更小、更快、更省电的替代材料,更是在尺寸受限、控制精度要求极高的伺服场景中,GaN与人形机器人之间的共进将构成一个正向循环:机器人对能效与集成的需求越高,GaN的渗透率越强;而GaN在成本、工艺、可靠性方面持续进化,又将反过来催化机器人设计形态的革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