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说,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自我表达,是一个人的本能。
适度的自我表达,是能增进大家之间的感情,能达到一种更好的相互了解的目的。
但是,凡事不能过度,因为人越是过度表露自己,就越容易引来各种麻烦,风险,以及矛盾。
如同蔡康永曾表示:
“聊天时,每个人都是朕,都只想聊自己。”
可悲的是,生活当中,多数的人在聊天的时候都是这样,只想聊自己,只发泄自己想吐槽的。
其实,跟人聊天谈话,一定要少聊少谈少说这些事。
少谈家里私事
家里的事情,其实是关于群体当中,最为隐秘,也是最为敏感的话题。
只不过是,很多人在现实家庭里,因为内心有太多的憋屈,烦恼,甚至是怨恨,然后总是忍不住想要跟身边的朋友,同事来吐槽。
但是,试问在这个世界上,又有谁真的在意你家庭的琐屑事呢?
正所谓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那一摊小到啰嗦事,无关紧要,大到别人又根本帮不了你的事,你倒苦水倒得再多,又怎么能得到积极的改变?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越是不断地谈及自己的家庭私事,其实就越是在给自己,给家人挖坑。
哪怕你觉得这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对方这个所谓的听众,更大可能只会把你的私事一传十,一传一百地传开。
家事从来都是隐私,而且一旦家丑外扬,只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扰。
毕竟,哪怕你发泄得再多,顶多也就只能赢来别人对自己一点点的廉价的同情,甚至人家转头倒成为了他讨论和议论你的谈资。
因此,家里私事,有也要关起门来说,因为那是关于家庭的一种尊严,也是维持和睦关系的一种不可逾越的底线。
少说子女短处
古人说:
“教子于内室,扬善于外庭,此乃持家之妙道。”
作为父母的,或者说作为大人的,如果总是在外数落自家孩子,或是谩骂别人家孩子,甚至当着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话,实在是太掉价了。
实际上,大人们经常嘴上不经意的一两句话,可能会成为一个孩子心里永远的痛。
毕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言语,却像钉子一样,让孩子里的心里在未来的日子里,每每想起,都会隐隐作痛。
孩子还在心智不够成熟的时候,对事物,对外界的判断,总是显得不够客观,甚至容易被带跑偏。
比如说,你越是当作数落他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他就会在各种怀疑当中,不断地去试探。
而且这种试探,他们都是按照你给出的既定答案来践行的,这就导致他们注定会走向一条你说的那样的道路上。
其实,年轻永远让人羡慕,因为年轻永远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但是一个人以过来人的口吻,不断地扼杀着年轻人的可能性和生命力的话,那未免残忍且无知。
《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话:
“生活就像一盒不同口味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不要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家的孩子,也不应该说他人孩子的缺点,而是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同时,多鼓励,多支持,才能让孩子们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本事。
少聊自己的优势
看到一个话题:
分享和炫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一个回答点出了本质:
分享是我有,希望你有;炫耀是我有,但是你没有,你也不要有。
你要知道,一个人越是刻意地表现自己,故意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就越容易招惹来各种各样的敌意、嫌弃、反感。
事实上,越是心智成熟,为人靠谱,并且也真的在现实当中经历过一番打磨的人,就越喜欢并且习惯在人前保持低调和淡定的态度。
毕竟对他们来说,自己越是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聊自己哪里有优势,又在哪里富足了,只会惹来对方的羡慕嫉妒恨。
哪怕对方表面上还能笑着夸你,可心底里早就不是那种滋味了,反而恨不得你立马翻车。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其实对于多数的人来说,都不关他们的事。
与其过度地刷存在感,不如脚踏实地,回归到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自己,耐心打磨,松弛且踏实地把日子过好。
最终,才能一边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一边也能更加心静且舒坦地过好余生。
作者:叶仙人。来源:洞心叔(ID:dongxins2021)。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