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赛轮轮胎公告,全资子公司赛轮沈阳将收购普利司通沈阳100%股权。
收购标的是一家已经停产的企业。2024年,普利司通沈阳亏损4.80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94.32万元,亏损却高达5.51亿元。
公告显示,普利司通沈阳原先具备年产170万条载重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能力。但其控股股东普利司通中国基于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判断,于2024年作出终止该公司运营的决议,因此该公司现处于停产状态。
这家停产企业目前拥有土地使用权面积39.49万平方米,拥有房屋建筑物/构筑物产权面积20.07万平方米。赛轮收购后计划利用这些资产进行新项目建设。
本次交易定价以普利司通沈阳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经审计的净资产为基础,扣除其他应收款中对普利司通投资资金池的本金及利息余额55854.14万元后,协商确定交易价格为26500万元。
赛轮在公告中坦言,后期可能存在因市场变化、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的项目建设未达预期的风险。
2025年一季报显示,赛轮轮胎实现营业总收入84.11亿元,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仅10.39亿元,同比微增0.47%;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0.73%至10.07亿元。
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公司现金流状况恶化。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8亿元,上年同期为-1.04亿元。应收账款问题尤为突出,截至一季度末,赛轮轮胎应收账款同比增幅达37.44%。
负债方面,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长期借款较上年末增加48.04%,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3.24个百分点,有息资产负债率已达28.52%,期末负债率49.56%,连续几年下降后又有再次回升趋势,财务风险正在积累。
与此同时,卖方普利司通的全球业务也正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这家日本轮胎巨头净利润为2849.8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6.54亿元),同比下降14.0%。
分地区来看,普利司通在日本、中国、印度的销售额全线下滑。2024年第三季度,其巴西业务调整后营业亏损50亿日元,销售额同比下降12%。
公司将2025年定位为“紧急危机应对年”,并计划启动第二阶段重组计划,到2025年底削减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9亿元)的成本。关闭欧洲及南美洲工厂可能是计划的一部分。
近5年内,普利司通已在全球相继关闭5家大型轮胎厂。沈阳工厂的出售是其全球重组战略的一部分,赛轮接盘的是一家跨国巨头主动放弃的工厂。
赛轮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调整普利司通沈阳的管理层,并将充分利用该公司现有的土地、厂房及设备等资产,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确定具体的建设项目。
但风险显而易见。首先是整合风险。普利司通沈阳已经停产,恢复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技术支持,赛轮能否成功激活这个“休克”的工厂存在不确定性。
其次是财务风险。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赛轮流动比率1.35,速动比率0.919,短期偿债能力偏弱。此时增加收购支出和后续投资,将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
第三是市场风险。全球轮胎行业竞争激烈,普利司通等国际巨头尚且通过关厂重组应对危机,赛轮在此时逆势扩张可能面临产能消化的巨大压力。
此次收购的沈阳工厂占地39.49万平方米,相当于5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赛轮看中了这块沉睡的土地,希望唤醒它加入自己的生产网络。不过,市场留给中国轮胎企业的时间窗口正在收窄。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