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沙海无绝色 心泉涌处自峥嵘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张婉茹

夜幕低垂,昆仑山脚的轮廓在星光下愈发清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十四师四十七团的军垦广场上,华灯初上。悠扬的都塔尔琴声与欢快的广场舞曲水乳交融,各族职工群众踏歌起舞,幸福的笑容在灯光下格外动人。这个承载着厚重老兵精神的团场,正以文化为笔,在昔日的戈壁荒滩上,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血脉相承的画卷。

时光回溯至1949年12月。四十七团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的1800余名官兵,以钢铁意志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扎下根。

彼时,物质与文化双重匮乏。战士们用子弹壳制成口琴,削红柳枝为笛,在篝火旁唱响思乡的旋律。这些简陋至极的文化活动,如同暗夜中的点点星火,不仅慰藉了军垦战士的乡愁,更点燃了他们扎根荒漠、建设边疆的精神火种。这份在艰苦中萌发的文化自觉,成为支撑他们开荒拓土的不竭动力。

走进位于四十七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一份泛黄的电报无声诉说着命运的转折。1950年至1953年部队整编期间,面对墨玉分场(四十七团前身)艰苦的办场条件,上级曾计划将其迁往他处。王震司令员得知后,一纸电令“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字字千钧。这封电报,让老兵们的命运与和田这片土地永远联结。

他们以“一道命令执行一生”的忠诚,将根深深扎进团场,扎进戈壁荒漠。“这八个字,浓缩了老兵们毕生的坚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讲解员夏天凝望着电报,眼中泪光闪烁,“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令每一位后来者动容。”

纪念馆有900余件展品,无论是单位捐赠的还是老兵家属捐献的,都在默默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悟老兵精神。

七十余载光阴荏苒,当年篝火旁的星火,已在传承中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照亮了团场的今天。纪念馆旁,一座总投资1780万元、总面积3900平方米的现代化游客中心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延伸,更是文化活力的新引擎:文创空间激发创意灵感,3D放映室里全息投影让历史“活”起来,舞蹈室里充满了新时代的韵律,农家书屋里飘散着知识的芬芳。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融入百姓的日常。每周五夜幕降临,军垦广场便成为欢乐的海洋。“我们的节日”系列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准时开展。独舞《石榴红了》舞出民族团结的和谐画卷,兵团故事少儿宣讲传递着精神的接力棒,民族团结服装秀绽放着多彩风情……掌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以前下班后就是朋友聚会聊聊天,活动很少。”正与伙伴们排练麦西来甫的四十七团群众吐送妮萨罕·库万笑容灿烂,“现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天天都开心!”这些由团场连队自编自演,或与周边村镇联袂呈现的基层文化活动,已成为滋养职工群众精神生活的丰盛大餐。

作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延伸,“老兵驿站”正被打造成“党性教育+沙漠旅游”的综合体。其独特的“7.19里重走老兵路”体验项目,吸引着追寻者踏上征途。在落日熔金的壮美沙海中,骑乘骆驼感受丝路古韵,驾驭沙漠越野摩托车挑战激情,参与野营拓展磨砺意志……四十七团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创新融合中释放出强劲吸引力。

2024年,第十三届兵团沙海老兵节核心活动——“重走沙海老兵路”首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挑战赛,吸引了27支队伍177名勇士,他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在挑战极限的征途上,用脚步丈量“死亡之海”的浩瀚与艰辛,在汗水中深刻体悟老兵精神,让这份红色基因在新征程上迸发光芒。

文化沃土滋养发展硕果。截至今年6月底,四十七团已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拉动消费超80万元。该团红色文化旅游载体日益丰富,二、三产业活力迸发,为职工群众增收、团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夜渐深,军垦广场的晚会气氛愈加热烈。璀璨灯光映照着每一张幸福的笑脸,动感旋律中,老中青三代人跳起奔放的麦西来甫。广场的篝火终将熄灭,但文化的星火已在此形成燎原之势,孕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七十余载风雨兼程,四十七团的文化根脉在老兵精神的浇灌下,深深植入这片被汗水与忠诚浸润的土地,正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生生不息的时代之花。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