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天津日报
警用无人机凌空飞起,水下机器人整装待发,智能机器人严阵以待……5月24日,天津边检总站出动“海陆空”警力,对附近海域船舶及人员开展全方位排查,实战检验新式装备设备口岸应用效果。
近年来,天津边检部门通过引进各种新锐装备,提速边检流程,加强实战化应用,让天津的移民管理作战能力更快更高更强。记者跟随天津边检工作人员实战演练,近距离感受“边检人”如何运用高科技手段守护国门。
“蛟龙”入水 织密“防护网”
“一切就绪,准备下水。”率先出战的是船舶海底阀舱违禁物品水下检查机器人——“津门澜盾”,它由天津边检总站自主研发,也是首次执行实战任务,对停靠在天津临港港务集团18号码头的3万吨级大型货轮实施船底检查。
“下潜深度12米,距船底0.5米,设备一切正常。”在民警的操作下,机器人利用多波束声呐系统对船舶海底阀舱进行精准定位,并通过内嵌超高清摄像头实时回传水下图像,完成特定项目的排查,整体检查时长不超过15分钟,相比传统方式,检查效率提升5倍以上。
“这款‘津门澜盾’采用小型化、轻量化长续航设计,能轻松深潜至水下200米,在深海环境下可以自由穿梭、抗流悬停。机身搭载高精度可伸缩广角微型摄像头,可灵活探入狭小阀舱,实现水下狭窄空间全方位探测,并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切换机械臂等专业工具,快速处理抓取采样、清障救援等多样化任务。”总站信息科技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水下机器人比传统蛙人实战能力更强,对于特殊海况下难以作业、狭小空间内难以有效探查、可疑物品难以精准判断等问题,它可以轻松解决。”
智能巡检 拧紧“安全阀”
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码头上,记者看到两台机器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读取上船人员身份信息。“太给力了,把身份证放在上面1分钟就办好了。”看到30多名需要登船的访客有序走到机器人前快速办理手续,中国天津外轮代理有限公司邮轮主管张拓十分兴奋。“以往办理临时登轮人员要先去边检办证窗口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再返回登轮。现在有了这个机器人,审核通过后即可上船,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
总站信息科技处工作人员称,这两台“自动行进监护巡检机器人”集成了激光雷达扫描系统、证件读取设备等,可实现智能无感查验、人员身份复核等功能,能够全天候自主完成口岸限定区域及船舶梯口上下人员的巡检工作,有效对在港国际航行船舶进行自动化、精准化监管。“‘五一’期间立大功了,当天邮轮母港迎来‘三船同靠’,当日入出境(港)人员近2万人次,工作压力骤升,有了它俩,实现快速通行,让游客真实感受到天津速度。”
据了解,自投用以来,该机器人共监护邮轮75艘次、集装箱货轮112艘次,查验上下外轮人员上万人次,为船舶缩短在港时长400余小时,节约燃油及靠泊费用880余万元。
“鹰眼”腾空 架起“感知圈”
“当前海上风力4级,无人机航速10米每秒。”当天上午,记者跟随边检总站工作人员来到天津港南疆港区,4架警用无人机从无人机机巢同时升空,对10平方公里陆域和28海里水域同步开展空中巡航。
“停靠S27号泊位的一艘轮船外舷有船搭靠,抵近摄录搭靠情况。”巡查民警在后台对无人机航线进行全程跟踪,并操作无人机进行隐患排查和现场喊话。
“咱们天津港港区岸线长、面积广、滩涂多,为了做到对港口全时空智慧化监管,我们尝试利用无人机群的空中优势,对港区多角度全景式监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运用无人机巡查,周期较以往缩短约75%。同时,他们还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智能化识别系统,实现非法搭靠、违规上下外轮等行为的自动识别。
“自推行‘空中机巡为主、陆地车巡为辅’的巡查监护模式以来,巡查岗位民警数量由24人减少到8人,有效节约了警力。”南疆边检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港区内多场景应用这些智能化设备,保障船舶高效通关,维护口岸安全稳定是我们的职责。”边检总站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天津边检人”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构筑起“陆海空”立体防护体系,让天津港区内的营商环境和谐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