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苹果的计划一度点燃印度的"大梦" 结果中美谈成

原标题:"苹果给了印度希望,结果中美谈成了……"

突然达成的中美关税协议,搅乱了印度取代中国的一池“清梦”。

英国广播公司(BBC)5月19日评论文章指出,苹果公司的转移生产计划一度点燃了印度的“世界工厂”梦,然而中美关税下调打乱了印度的野心,可能导致原本流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停滞”或“回流”。

尽管有观点认为中美经济“脱钩”将使印度受益,但恶劣的营商环境、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不足、组装环节利润微薄等诸多问题,是印度绕不开的挑战。专家认为,印度需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物流和法规,否则难以实现制造业野心,甚至可能被边缘化。

文章称,正当印度的“世界工厂”梦想显露出些许进展时,中美贸易“重启”可能使印度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野心遭遇挫败。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所(GTRI)的阿贾伊·斯里瓦斯塔瓦认为,中美日内瓦协议可能导致原本从中国转向印度的制造业投资“停滞”或“回流”。“印度的低成本组装线或许能幸存,但增值增长岌岌可危。”

这种情绪的转变与上个月印度的兴高采烈形成鲜明对比。路透社上月末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苹果公司正加速在印度推进供应链转移,以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拍摄的印度富士康iPhone生产线 彭博社

BBC称,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后来透露,他曾告诉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不要在印度建厂”,而是要把生产重心转向美国,因为印度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这一转移仍有可能继续推进。

一方面,确实有分析认为,印度具备成为中国制造替代国的潜力。比如凯投宏观经济学家希兰・沙阿称,印度对美出口的40%商品与中国“高度重叠”。近期一项出口调查显示,印度新出口订单飙升至14年来的高点,有迹象表明印度出口商已开始填补部分中国生产商留下的缺口。

此外,印度和美国还在谈判一项贸易协议,也可能让印度受益于所谓的“中国外流”。印度刚刚与英国签署贸易协定,大幅削减威士忌和汽车等受保护行业的关税,这为印度可能给予特朗普的让步提供了参照。

然而另一方面,现实的重重挑战,正在为这种乐观的预估泼去冷水。

野村经济学家索纳尔·维尔马与奥罗迪普·南迪在本月报告中指出,除中国外,印度还面临着越南等其他亚洲竞争对手。“印度要把握机遇,必须在关税优势之外推进实质性的营商便利化改革。”

长期以来,印度恶劣的商业环境令外国投资者沮丧,也阻碍了印度制造业增长——其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二十年来一直停留在15%左右。莫迪政府推出的“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收效有限。政府智库“Niti Aayog”承认印度在承接中国转移投资方面“成果有限”,并指出越南、泰国等国凭借廉价劳动力、简化税制、低关税和主动签署自贸协定扩大了出口,而印度已然落后。

另一关键问题在于,印度电子产业(如iPhone制造)仍依赖中国原材料和零部件。

斯里瓦斯塔瓦说:“只有更多iPhone零部件在印度本土生产,印度从iPhone生产中获得的收益才会增加。”他测算,目前苹果在美国每售出一部iPhone盈利超过450美元,而印度仅获得不到25美元,尽管整部1000美元的iPhone都被算作印度出口。

“仅仅在印度组装更多iPhone无济于事,除非苹果及其供应商开始在当地制造元件并开展高附加值工序。否则印度份额依然微小,出口数据只是纸面增长——还可能在无实质经济收益的情况下引发美国更多审查。”斯利瓦斯塔瓦警告道。

GTRI指出,此类组装线创造的就业质量也较低。不同于2007年诺基亚在清奈建厂时带动供应商集群入驻的模式,“现今智能手机制造商主要进口零部件并寻求降低关税,而非在印度构建供应链”。斯利瓦斯塔瓦举例称,某些案例中企业投资额甚至低于其从印度PLI计划获得的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古吉拉特邦主要商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一座挂有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 Vivo 广告牌的购物中心 路透社

还有人担心,中国出口商可能试图利用印度作为中转地向美国转口产品。然而,印度似乎并不排斥这一想法。印度经济高官去年曾表示,印度应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建立出口导向型工厂,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这无形中承认了印度本土产业政策未能奏效。

但专家警告,这可能进一步削弱印度积累本土技术和壮大自身工业基础的能力。

BBC总结称,这一切都表明,除了苹果等公司引人注目的声明外,印度距离实现“世界工厂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体上敦促印度决策者“降低生产成本,完善物流体系,建立监管确定性”。

他说:“需要明确的是,中美‘重启’贸易只是止损措施,而非长期解决方案。印度必须打持久战,否则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去年曾援引印度官员的话披露,苹果和富士康等有意在印度建立新基地的全球制造商,希望他们在印度的产业能与在中国现有基地轻松对接,因此印度放松对华限制势在必行,否则就会阻碍外商对印度制造业的整体投资。

新加坡知名学者、资深外交家马凯硕去年10月在印度媒体主办的活动中直言,印度需要进一步开放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链。但若想融入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仍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中国,因为有很多元器件还是来自中国。

“大多数制造业来自中国和东盟等东亚国家。印度必须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其他贸易机制等倡议,以融入供应链。与中国的联系将继续存在。”马凯硕说。

延伸阅读

中美破局 美企急电:快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文/观察者网 齐倩】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取得突破,中国工厂和港口随即活跃,两国企业都急于充分利用这一来之不易的“休战期”展开经贸往来。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5月16日消息,消息公布后,有中企订单量激增30%,中国赴美集装箱运输订单量短时间内飙升近300%。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企业争相将积压库存运出,港口即将恢复繁忙,但这也意味着延误以及运费上涨。有企业代表称,本周,一个集装箱运往美国的运费上涨了约50%,并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但报道称,即便如此,美国企业仍积极联系中国供应商发货,不少人还纷纷取消此前为规避关税在越南、印尼等国下的订单,转向中国。面对仍然存在的关税不确定性,一名美企老板强调,他将“竭尽全力留在中国”。中企老板则指出,他们正积极开拓美国之外的新市场。

集装箱运输订单量飙升近300%

在中国南方从事玩具采购的销售人员妮基·叶(Niki Ye,音译)表示,在中美会谈取得成果后,她公司的订单量激增30%,目前正在增加人手以满足需求。她说:“这才仅仅只是第一周。”

刘长海(Liu Changhai,音译)是华东地区一家专营家居装饰的出口型代理公司的销售经理。据他所说,该公司目前的销售额与以往的旺季相当,但发货会有所延迟。他告诉CNN:“新订单还没来得及生产,因此也没有准备好发货。”

报道称,随着企业争相将积压库存运出,中美两国港口即将恢复繁忙。据集装箱追踪软件提供商Vizion的数据,截至5月13日的七天内,从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运输订单量较截至5月5日当周飙升近300%。

这与上个月的情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挑起关税战,中美贸易紧张关系持续升级,关税水平过高,导致两个曾经紧密相连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基本陷入停滞。5月6日,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曾表示,当周,洛杉矶港货运量下降了约50%,产品的价格比上个月暴涨了大约两倍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杉矶港自华进口量一度腰斩 视频截图

不过,特朗普在硬挺了一个月后,终于撑不住了,决定后退一步。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双方同意在90天内降低关税,将税率下调115%。特朗普本人12日表示:“日内瓦的会谈非常友好,两国关系非常、非常好。”

本月早些时候,上海欣海报关集团董事长葛基中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未来谈判结果如何,企业都必须抓住这90天的时间。美国企业将在90天内抢购补货,中国企业也将抢购发货。”

美企急电: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本·施沃尔在一家中国供应链管理公司工作,负责为企业提供产品采购和中国及亚洲战略方面的帮助。他告诉CNN,这一周,他一直忙于处理客户的问题,帮助客户联系中国供应商。

施沃尔说,其中一些人因高额对华关税已经将供应链和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在越南、印尼等国家下单,在听到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缓和的消息后,他们纷纷致电询问,“我们已经在越南和印尼下了订单,你们能把(订单)转回中国吗?”

他还补充道,目前美国对华关税仍高于特朗普第二任期之前的水平,尽管如此,美国企业还是争相重启已取消的订单,或从中国运走滞留的货物。

薇薇·童(Vivi Tong,音译)工厂生产的遥控汽车销往美国大型零售商,近日忙于从仓库发货,以应对激增的订单。这样的中企不在少数。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供应商们正在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工作,以满足美国公司激增的需求,这些美企要求他们在90天内发货滞留的订单。

格雷格·马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丹伯里经营着一家照明公司。他表示,“我们正在下订单”,他是那些“迅速采取行动”,接收之前在中国生产但尚未运出的库存的人之一。他指出,他比其他一些公司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因为去年他们在美国建立了库存,为关税做好了准备。

不过,马扎表示,他的订单仍将面临比去年高得多的关税,“我可以通过(货物)到岸时小幅提价,并在内部进行一些调整来实现”。他补充道,他的目标将是尽可能“维持现状”,而不是提高价格。

“我会竭力留在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中美两国国旗

CNN报道称,除了关税外,还有其他因素将推高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薇薇·童女士表示,本周,她看到运费上涨。之前一个集装箱运往美国的运费为4000美元,现在上涨了约50%。她说,这笔涨幅是由美国买家承担的,最终很可能由美国消费者来买单。

与此同时,航运公司也报告需求有所上升。丹麦航运公司马士基的一名发言人称,4月底,中美海运量下降了30%至40%,但在中美会谈取得成果后预订量增加。该公司正在增加跨太平洋航线的运力。

集装箱运输追踪公司Vizion的战略业务发展副总裁本·特雷西发现,截至本周二的七天里,集装箱预订量激增了277%。他表示,“集装箱出口热潮”可能会干扰夏季通常的航运旺季。

报道提及,特朗普政策“朝令夕改”,存在严重不确定性,影响中美经贸往来。报道称,由于特朗普对中国,以及以往被视作关税规避地的东南亚国家同时高举关税大棒,美企面临着复杂且紧迫的选择:在关税暂停期90天内,是继续依赖中国,还是终止与中国多年的商业关系。

马扎表示,他考虑过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越南,但在建厂可能需要大约一年的时间,且最终每台产品的生产成本将比在中国制造高出约10%至15%。但他表示,他还没有准备好完全放弃中国。

“我会竭尽全力留在中国,因为我的中国工厂一直在支持我,我也一直在支持他们……”马扎称,“我重视合作关系和人际关系,而且,他们让我的产品非常好,所以我会战斗到最后。”

对于面临同样不确定性的中国工厂来说,当务之急是开拓新市场。薇薇·童表示:“我们正在努力拓展其他新市场……尤其是欧洲,(我们在那里的订单)增长了近20%。我们需要扩张。”

上一篇:女老板被口腔医生1天整形12处 隆胸假体破裂维权被打
下一篇:媒体:拜登确诊前列腺癌有骨转移 仍具备有效控制条件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