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院“4 4”项目博士生董某莹因伪造学分、论文抄袭被撤销学历及医师资格一事引发舆论哗然。公众在愤怒于个体造假行为的同时,更对高校学术监管体系提出质疑:现有核查手段为何未能阻挡这场系统性造假?类似问题如何防范?本文结合高校管理机制与技术手段,剖析事件背后的深层矛盾。
一、学分造假核查:系统完善但执行存漏洞
-
学分管理系统的技术防线
高校普遍采用数字化学分管理系统,每门课程的成绩、学分授予均需通过教务部门审核。理论上,学生需完成课程考勤、作业、考试等全流程,成绩合格方可获学分。董某莹伪造16个学分的“成功”,暴露了教务审核环节的失守——从任课教师虚报平时成绩,到教务处未核验考试记录,多环节“绿灯”为其铺路。
-
实践学分的核查盲区
医学类学分包含临床实践、科研项目等特殊环节,需实地核查参与记录。若高校仅依赖单位盖章证明,而未与实习机构建立数据互通机制,便可能为“挂名实习”“代写报告”等造假留下空间。此次事件中,董某莹是否真实完成临床实践?相关单位是否配合核查?答案的缺失折射出实践学分监管的薄弱。
二、论文抄袭筛查:技术成熟但人为干预难防
-
查重系统的“绝对防线”与“人为突破”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知网、万方等查重系统,重复率超标者直接取消答辩资格。然而,技术手段的严谨性可能被人为干预消解:若教务人员绕过系统审核,或默许“删减重复段落后二次提交”等操作,查重制度便形同虚设。董某莹抄袭论文能通过审核,极可能是相关责任人未严格执行查重流程。
-
学术评议环节的形式化
论文答辩本应依靠导师组专业评审拦截抄袭,但若评审流于形式,仅关注表面合规性,抄袭内容仍可能蒙混过关。此次事件中,董某莹的论文是否经过严肃的学术评议?导师是否尽到指导责任?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答。
三、制度失灵的核心:处罚缺位与监管惰性
-
“不出事不追责”的侥幸心理
高校学术不端案例中,涉事学生常以“取消学位”收场,但对涉事教师、教务人员的追责寥寥无几。此次事件通报仅处理董某莹本人,未提及为其开绿灯的责任人,暴露出高校“惩下不惩上”的痼疾。若造假成本仅由学生承担,而默许“产业链”上的教职人员免责,类似事件必然重演。
-
舆论倒逼与常态监管的失衡
董某莹事件因舆情爆发被严肃处理,但公众质疑:未被曝光的造假是否仍在暗处滋生?高校依赖“舆情灭火”而非常态监管,反映出内部纠错机制的失效。如网友所言:“阳光下发现一只蟑螂,意味着阴影中已藏匿无数。”
四、重建信任:技术赋能 制度刚性双轨并进
-
推行全流程数字化存证
学分记录、实践报告、论文查重报告等关键节点需区块链存证,实现数据不可篡改、追溯可查,压缩人为操作空间。
-
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查机制
教育部门需联合医疗机构、期刊单位等,对医学类学生的实践记录、科研成果进行交叉验证,打破“自查自纠”的封闭性。
-
强化问责与透明度
对学术不端事件,需公布涉事学生、导师、教务人员的完整处理结果,并纳入高校考核指标,倒逼责任落实。
结语
董某莹事件绝非个案,而是高校学术监管“系统性失灵”的缩影。技术手段的完善只能解决“能不能查”的问题,而“愿不愿查”“敢不敢罚”则取决于制度刚性与监管决心。唯有让每个环节的“守门人”意识到失职必究,才能重建公众对医学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