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何吸引这么多高校?

转自:长安街知事微信公众号

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近日从国家民委获悉,国务院学位办近日复函国家民委,支持新增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高校自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   这15高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   据悉,这是继2024年5月8日中央民族大学获批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后,设立的第二批试点,初步形成“1+15”格局,实现了该学科在区域、类型和研究方向上的整体布局。  

4月22日下午,“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召开,国家民委主任潘岳出席会议并讲话。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有何重大意义?潘岳在研讨会上谈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是要在本质上讲清楚中华民族是一个实体而不是所谓的“想象的共同体”,讲清楚中华民族一体统领多元、多元丰富一体的根本内涵。

潘岳指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是打破原有学科区隔,突破西方民族理论局限,用自主性、原创性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华文明。

潘岳认为,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基础。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就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文明,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2024年5月,教育部批复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首个共同体学试点,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介绍,获批试点后,中央民族大学集中全力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四梁八柱”转化为课程群,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原创性教材,优化调整本硕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投入教学实践。在教学与科研中边试边完善,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讨会上,与会高校代表就学科建设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青格勒图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整合学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力量,多角度深入探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以及引导青年学者扎根中国沃野,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新疆大学党委书记代斌提出,新疆大学将构建“基础理论—历史文明—边疆治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重点推进基础理论研究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西域文明发展研究方向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和西北边疆治理研究方向共三个方向的建设。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阮朝奇介绍,云南民族大学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理论与方法、西南边疆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南亚东南亚地区文明交流互鉴三个方向展开。

下一步,国家民委将会同教育部指导试点高校切实做好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构建、教材编写、师资培养、学生教育等各项工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流程编辑:U072

上一篇:那一年 那盆面
下一篇:法治“春风” 呵护成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