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龙科考记⑩ | 他操作A架保障“蛟龙”号下潜百次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14日讯 随着4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完成第338个潜次,徐钱良作为“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的一员,操作A型架保障“蛟龙”号正好完成了100次下潜。“本来也没有特意关注自己干了多少次,因为水面支持人员要多岗位适任、安排人员轮岗,拉清单时才意外发现,自己已经参与保障‘蛟龙’号下潜了180次,其中,作为A型架操作手保障‘蛟龙’号下潜了100次。”徐钱良低调地表示。

按照下潜流程,当“蛟龙”号被专用运送车推出机库,沿着轨道移动至船艉红色A型架下方后,需要A型架操作手操纵A型架将“蛟龙”号牵引布放至海面。当回收“蛟龙”号时,需要A型架操作手操纵A型架将潜水器从船尾起吊到后甲板。“这一过程共有40多条指令和80余个操作,工作流程已经标准化。”徐钱良说。

“挂主吊缆!”“往上提升!”“准备下放!”……每次“蛟龙”号开展下潜工作,总能在后甲板上听到徐钱良大声喊出的一系列指令,并流畅地完成各项操作。“我在收到下潜总指挥、水面指挥等各种指令后,必须明确作出回应,让大家知道潜次正按程序顺利进行,并告诉其他人自己和水面人员的行动。”徐钱良介绍,将指令喊出来,水面人员也可以对相应的操作进行复核和提醒。此外,“能将指令喊出来,也说明你熟悉流程了,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徐钱良告诉记者,操作A型架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干好了不容易”。在起吊“蛟龙”号时,要讲究时机。布放时,要缓慢地将潜水器吊起来,避免产生大幅度晃动。当潜水器即将落到海面上时,要适当减速,避免潜水器与海面产生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根据海况情况适当放缆,防止受风浪影响的潜水器因主吊缆过短而与A型架产生较大应力,进而造成装备损伤。对A型架操作手来说,起吊载人潜水器这种“大国重器”面临的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载人潜水器内是潜航员和科学家,尤其要保证潜水器内的人身安全,每一个操作都要认真、规范。

其实,A型架操作流畅的徐钱良,曾经也是个“小白”。2020年,徐钱良来到“蛟龙”号的母船“深海一号”,在前辈的指导下从零开始学习A架操作等工作,先是利用“蛟龙”号模型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上进行演练,后来使用真的“蛟龙”号到威海、南海等海域进行试验,在摸爬滚打中一步步成长起来。

有一次,回收“蛟龙”号时,恰逢大雨,徐钱良于是躲到“蛟龙”号机库里操作。事后,前辈批评他,这属于脱离岗位,不合适。“我当时还挺委屈的,因为那时主要是担心遥控器被雨淋、受损。”徐钱良说,但后来他渐渐明白了“不脱岗”的意义,“一个人的擅自行动,可能造成难以预测的不良影响。我们是一个团队,一定要讲究团结协作。”以后回收潜水器时再遇到大雨天气,他就把设备遮在透明雨衣下,“别说下雨,就是下刀子也要坚守在岗位。”

“蛟龙”号的顺利下潜,离不开运维保障团队、水面支持团队等成员的一丝不苟和密切配合。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践行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为国家深海事业作出更多贡献。(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李勋祥 文/图)

责任编辑:王亚楠

(作者:李勋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