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合伙开公司,不是搞慈善。”
《玫瑰的故事》里,黄亦玫这句话的杀伤力,就像一计淬毒的清醒针。
可现实里多少人把婚姻过成扶贫项目?
有人用道德绑架当股权书,有人拿生育价值当注册资本,直到公司濒临破产才惊觉——婚姻经营学里最值钱的,永远是共同注资的成长股。
最近追《妻子的浪漫旅行》,节目里几对夫妻大方聊两性之间的话题,李承铉提到戚薇时耳尖通红的样子,让很多观众直呼'真夫妻果然好磕'。
但比起明星八卦,更让我触动的是他们相处中那份坦荡的支撑感。
猜心游戏:杀死婚姻的慢性毒药
我见过很多死在“猜心游戏”里的婚姻,闺蜜给我发过一段很长的微信,说她的老公总让她“自己体会”,情人节等不到花就说“老夫老妻整那些干嘛”,生病难受想撒娇却被说“矫情”。
那个婚前会关心她的老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装聋作哑的队友,
多少婚姻不是死于大风大浪,而是烂在'你猜我要什么'的慢性发炎里。
沉默不会发酵成默契,只会腐烂成猜忌。
真正聪明的伴侣都懂,安全感不是上锁的保险箱,而是随时能打开的晴雨伞。
戚薇和李承铉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戚薇就大大方方的公开了李承铉,要知道当时戚薇算得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流量明星了,而她不在乎会不会有人脱粉回踩,这样的坦率真的非常难得。
感情里的黑话越少,白头到老的号角才越响。
孩子不是互相甩锅的炸药包
曾经刷到过一个离婚数据分析说,孩子出生后三年的离婚率是最高的。有了孩子,可以说生活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不要请育儿嫂,孩子谁来带,工作还要不要继续,婆媳关系怎么处理……一系列的问题铺天盖地袭来。
特别是这两年经济不景气,身边有不少朋友主动或被动暂时离开了职场,不得不退居二线做起了全职奶爸奶妈的朋友,当育婴室变成角斗场,尿布台化作审判席,多少夫妻在育儿战争中两败俱伤?
戚李夫妇的处理方式真的是可以借鉴。
专业外包:
戚薇在产后3个月复出,将片酬60%聘请专业育儿团队,减轻李承铉体力负担;
价值重构:
借《爸爸当家》向大家展示李承铉“家庭CEO”育儿能力;
站时同盟:
每日预留30分钟“咖啡时间”,把育儿焦虑消化在日常聊天中。
戚李夫妇的'育儿外包策略'或许难以复刻,但他们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值得借鉴: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主动分担育儿工作,给足对方情绪价值;
认可并肯定对方的复出,每天预留一杯茶的时间交流。
把矛盾焦点从'谁对谁错'转向'如何最优'。
我相信大部分夫妻矛盾都能很好的化解。
杀死婚姻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把育儿当零和博弈的思维。
真正的高手都懂:孩子应该是夫妻组队刷的副本,不是互相甩锅的炸药包。
互为底牌,各自精彩
网上刷到过很多类似的婚姻困局:
一方在职场突飞猛进,另外一方在家长群里卷生卷死,双方越来越聊不到一起去,当家庭的成长曲线出现了断层,再深刻的感情也会慢慢产生隔阂。
如果你也处在类似的困局之中,可以参考戚薇和李承铉这对夫妻的“错峰成长模式”——
戚薇孕期拍《北京女子图鉴》时,李承铉考下营养师证+育儿师证。
李承铉在《披荆斩棘》翻红后,戚薇把直播间变成他的打歌基地。
当全网讨论'女强男弱',戚薇在颁奖礼说:'他不是谁的附属品,是歌手李承铉'。
婚姻是一场双人舞,允许抢拍不准罢演。你在职场开疆拓土,我在后方建粮仓——
重点不是谁走得更快,是记得回头拉对方进同个频道。
最后分享一些夫妻之间相处的窍门,转给另一半一起学习:
把“你应该懂我”换成“我需要...”句式
养娃矛盾爆发前,先算笔经济账(吵三天不如请外援)
每天搞次夫妻卧谈会(聊聊家长里短和工作困惑)
重要日子可以不过,但得知道对方在意的纪念日(记不住就设闹钟)
婚姻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不过是两个成年人边骂边学的通关游戏。记住,能走过金婚的夫妻,不是没遇到过系统崩溃,而是早就练就了随时重启的手速。
你身边有把婚姻玩成养成系游戏的夫妻吗?欢迎分享他们的通关秘籍。
发布于: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