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赋诗庆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

转自:团结报

董必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是新中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同时,董必武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他留下的千余首诗作中,包含大量以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发展进步为题材的内容,还有对现代科学技术等尖端事业的关注、对国家人造卫星成就的讴歌。

2025年4月2日是董必武逝世50周年纪念日,4月24日是我国东方红卫星上天55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怀念董必武,并纪念我国跨入太空时代的壮举。

□ 宋泽滨

科技精能久领先 由人操纵太空船

董必武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关注航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1959年1月2日,苏联用月球号火箭发射了“月球1号”探测器,引起中国领导人关注。1月5日,周恩来在给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电报中说,这是“人类征服宇宙空间道路上的新的里程碑”;6日,毛泽东向图书管理员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行的通俗读物阅读,这表明党中央领导人已经开始在思考甚至钻研人造卫星问题。消息传来,正在广州视察工作的董必武作《喜读放翁句“又见东风浩荡时”得五绝句》。随后又作《已用放翁句“又见东风浩荡时”为七绝五首,意犹未尽,再以其句为韵》。这组诗共7首,其中第二首为:

苏联科技秀,熟练用火箭。

卫星又行星,上天都可见。

纸老虎戳穿,虚声徒自炫。

事实摆面前,不悟仍冷战。

首句讲苏联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其突出表现就是“熟练用火箭”。这与毛泽东1958年12月所作《七绝仿陆放翁》中“人类今娴上太空”有异曲同工之妙。“娴”即“熟练”。所谓“卫星又行星”,系指这次发射的宇宙火箭飞向月球,被人们称为人造行星。作者先写苏联航天的一系列成就,笔锋一转写美国航天初期的挫折。当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10月上天之际,美国人的太空事业还在起步阶段。经过几次发射失败后,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于1958年1月31日才发射成功。《人民日报》在这次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后的社论《响彻宇宙的社会主义凯歌》中,欢呼这是东风进一步压倒西风的又一次有力证明,同时,还对过去几个月美国的空间进展讽刺评论:“一连试验发射四次都失败了”。因此,董必武在诗中说,美国纸老虎的面具被戳穿,其在航天上的那些举动都只不过是自我吹嘘而已,但其仍在铁的事实面前抱着“冷战”思维不放。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卫星式宇宙飞船“东方号”,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飞船顺利返回地面。周恩来当天致电赫鲁晓夫,称这一成就“开创了人类攀登其它天体的新纪元,使人类几千年来进行宇宙飞行的美丽幻想变成现实”。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在致电苏方表示祝贺的同时,还指示钱学森要估算一下飞船的推力、起飞重量等参数。这是在告诉我们,要从技术上研究其具体情况,为下一步中国搞卫星和载人飞船提供借鉴。

听到这一消息的当天,董必武写下了一首七绝《喜闻苏联宇宙飞船载人上天胜利归来口号》。诗云:

科技精能久领先,由人操纵太空船。

往来星际都非梦,雀跃欢呼祝庶联。

苏联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后,又连续发射了多个不载人、全机械化的宇宙探测器或试验装置,这就是“科技精能久占先”。直到1961年4月12日,苏联实现了“由人操纵太空船”,开始了真正的宇宙飞行,使人类几千年来飞天愿望变成了现实。“庶联”,指苏联。从“往来星际都非梦”这一诗句,我们也能体悟出作者对中国人实现星际航行梦想的憧憬。

田汉曾写下一首五言长诗《贺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归航》,其中有云:“此行划时代,人类之骄傲。足以鼓进步,足以警群盗。中国豪杰士,亦握学术妙。相期攻尖端,高峰共长啸。”诗中讲到了苏联成就给中国科研人员提供了激励,并提出了期许。也许是一直处在兴奋中,也许是写完前诗后意犹未尽,当田汉读到董必武的七言绝句后,他又用该诗的韵写下三首七绝:《再贺苏联载人宇宙飞船归航之喜三绝——用董老韵》:

纵横宇宙数谁先?原始光迎少校船。

创造和平新保障,著鞭应猛继苏联。

从此星航竞后先,飞船安似渡江船。

无边智果东风里,奇迹将同锦句联。

尽揽乾坤君独先,淡蓝球影入飞船。

人间光暗争强弱,一切光明紧结联。

田汉此诗承前诗意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回应董必武的诗,提出“著鞭应猛继苏联”“与相期攻尖端,高峰共长啸”的期望。“一切光明紧结联”的美好前景一定会早日到来。

兢攻尖端缚苍龙 以建新国前民用

董必武对党的尖端事业也非常关心,完全拥护党和毛泽东关于原子弹及核战争的理论观点,这在他的诗作中也有反映。1958年11月10日,正在重庆参观调研的董必武,来到曾经战斗生活过的红岩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红岩村题诗》四首,把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一:

到底人民胜,红岩不枉居。

孰论持久战?谁写败降书?

诸问今皆白,当时惑未祛。

结庐在虎穴,纸虎逊黔驴。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1958年10月底,经毛泽东同意公开发表的《毛主席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一文,重申了“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的重要论断。《红岩村题诗》开宗明义地提出“到底人民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经过多年浴血奋斗取得的。董必武在周恩来领导下长期坚持在国统区斗争,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有美国支撑的国民党反动派这个纸老虎作出了重要贡献。

董必武对中国自己的尖端事业的进展也非常关注。当中国人民心无旁骛地全力投入尖端事业的重要关头,苏联先是于1959年6月停止提供原子弹样品和技术资料,后又于1960年7月决定撤走在华的苏联专家,使中国的尖端事业遭受严重打击。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中国人民按照党中央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指示,独立自主地探索发展尖端事业的路子。

1960年1月24日,董必武写下五言诗《再步谢老读公报韵》,诗中有句“蚂蚁啃坚骨,凤凰栖小枝。尖端初学步,精品试为仪”,赞扬中国人民的蚂蚁啃骨头精神;诗在最后写道:“大洋兼小土,朽腐化神奇。走路两条腿,分盘一局棋。总纲殊正确,各部鲜参差。孤立徒劳耳,吾华自得师。”

诗中所涉“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和“全国一盘棋”等,都是毛泽东多次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尖端建设的方针。诗中特别针对苏联中断尖端技术援助的举动说道:那些妄图孤立中国的人,只能是徒劳一场,因为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道路,此即“吾华自得师”。“师”者,自力更生之谓也。

1963年11月15日,武汉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董必武为此盛事题四言诗一首。其中有云:

競攻尖端,试缚苍龙。

以建新国,以前民用。

力争上游,高梧鸣凤。

斥彼修正,资级陪从。

谬说纷陈,纠绳是重。

这是一曲尖端攻关歌,也是一幅未来理想图。诗中化用毛泽东“何时缚住苍龙”诗句,描写中国人民攻克尖端领域难关,可以为建设新中国奠基即“以建新国”,也可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即“以前民用”。“以前民用”来自《周易》,此句是说攻克尖端领域难关对建设国家、引导工业都有巨大的牵引、先导作用。“力争上游”不仅是当时的高频词,还是毛泽东在讲中国人民要向先进技术看齐、加快研制自己的卫星时的反复比兴。“高梧鸣凤”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社会状态的缩影,表达了对和平、和谐社会的期盼。

劳动人民一双手 造出卫星送上天

董必武的三个子女董良羽、董良翚和董良翮的名字当中,都带一个“羽”字,对此,董必武的女儿董良翚曾解释说:“哥哥良羽出生时,抗日战争刚刚爆发。那时日本鬼子的飞机肆无忌惮地轰炸扫射,而我们国家不能制造飞机。父亲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制造飞机就说明它的富强,所以给哥哥取名良羽。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出生时,父亲就继续在‘羽’字上做文章,为我取名良翚。弟弟出生后,父亲又为他取名良翮。解放后,父亲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十分欣喜。哥哥上大学时,选择了导弹无线电控制专业,他就十分高兴。”一个“羽”字,其意志在高远,这是董必武心中对子女的期望,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建设和未来的向往。

1963年1月28日,董必武应子女的要求,按中国传统习俗,给兄妹三人各取了一个“字”并作《字三子》小诗,对子女寄予厚望。诗曰:

冠礼废已久,字尔曰凭翔。

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字良羽

萃斌为尔字,望尔学兼资。

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字良翚

取劲宣为字,谓尔将成人。

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字良翮

“凭翔”等意象皆出自屈原的《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天津”指天河渡口,相传在箕、斗二星之间。这首小诗无不蕴含着董必武对子女的良苦用心和满满期待。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进入太空时代。董必武对此兴奋无比,写出七律《庆贺我国人造卫星上天》。诗云:

劳动人民一双手,造出卫星送上天。

绕地日行十二转,“东方红”唱遍空传!

我把卫星送上去,喜煞全球革命人。

美帝苏修齐瞪眼,难将科技秘为神。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研制出来并发射到外太空的。卫星重173千克,绕地球一周为114分钟,故每天绕地约12.6圈。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向宇宙播放《东方红》乐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普通收音机都能收听到来自宇宙的“天籁之音”。那些遏制、阻挡中国人民科技进步脚步的企图破产了,太空科学技术再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

董必武不仅作诗讴歌中国人造卫星的成功,还亲自观看卫星在天上的飞行轨迹。董良翚回忆说:“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84岁高龄的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北京卫星地面站观看‘东方红’卫星飞过首都上空时的情景。”讲到这里,董良翚还特意说:“可以说,‘羽’字是父亲心中的寄托和期望。”

一个“羽”字,不仅是父亲对子女事业的寄托和期望,也是一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对祖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寄托和期望,更是对中国未来在航天事业上的寄托和期望。

上一篇:以军称拦截两枚从加沙地带发射的火箭弹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