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暑假,我放下手边的其他工作,集中时间读完高煜的自传体小说《轻履者行远》。一部二十五六万的作品,内容也不艰涩,却花了我差不多整块的一周阅读时间。读这部小说倍感沉重,精神上仿佛经历了一次艰难跋涉,时时不忍读下去,需要停顿下来,慢慢平息内心的波澜。直到读完,胸腔里郁积之气仍然难以排遣,它触痛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隐痛,久久不能释怀。于是我想为这部小说写点什么,写点我的感情,来悼念一个电光石火般的年轻生命。
《轻履者行远》,高煜 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以前,我并不认识高煜。
记得是去年年底将近的时候,我在复旦邮箱里收到一封信,写信人的名字是陌生的,她自称是西安财经大学高煜老师的学生,说是受高煜老师的母亲马琳女士之托,给我写信,希望能得到我的联系方法,因为马琳女士不会用电子邮件。我一时感到突兀,但从来信里获知两条确实的信息:一是高煜老师已经去世;二是马琳女士找我,是为了完成她的女儿高煜生前的一个心愿。于是我就回信把手机号告诉了对方。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我又收到这位学生的来信,说马琳女士要直接给我写信,需要我的通信地址……再接下来,我就被感染了大多数人都被感染过的那种病毒,一直到今年新学期开学,我都在家里养病,没能收到马琳女士寄往复旦大学的信件。四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马琳女士的短信,说她已经启程来上海,希望约个时间见面。她到上海那天是4月20日,我很记住那一天的日期。第二天我去了马琳下榻的旅店,拿到了这本书稿。马琳女士向我诉说了女儿高煜抗癌三年,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忍受病痛写下这部小说的经过。她希望我为小说写序,说这是高煜生前的心愿。马琳还告诉我,高煜原来计划写13章,达30万字,但在癌细胞全身扩散以后,最后两章大约五六万字无法完成,所以小说还是一部未完稿。为这样一部用生命谱写的作品写序,我觉得义不容辞,于是当即就接受了马琳女士的要求,我说我们一起来完成高煜的愿望吧。
高煜生于1983年。与这个时代所有的80后青年人一样,享受了独生子女应有尽有的宠爱与优质培养,人生道路一帆风顺,如果说稍有一点“特殊”的话,就是高煜的父母都在公安、司法机关工作,对孩子的教育偏于严格,期待也偏高了一点。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是有励志作用的,培养了孩子勇于攀登险峰的强大主体——在遭受命运残酷打击的时候,高煜仍然时时想着要自强不息,要成为父母的骄傲。如果在正常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高煜阳光地生活到今天,也才不过40岁,仍然处在人生的鼎盛阶段。她一定已经完成了出国攻博的学业,顺利解决了高级职称,早早出版了学术专著,也完全可能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可惜善妒的命运偏就没有给她这些本来属于她应该得到的机会。她在32岁那年被发现癌症以后,正常的人生进程被彻底打断。接下来整整三年的抗癌生活,把她的生命从原本的理想境界迅速推向伤残、痛苦和绝境,向死而生的人生本质一下子尖利而狰狞地突显在她的面前,考验她的意志。所谓向死而生是一种关于人生终极的哲学思考,也是一种人生面对死亡必然性的感悟,这本来具有普遍性,不过是人在一般状态下,比较多的强调生的意义而回避死的终极性。唯有面临生死存亡时刻,才会感受到面对死亡的紧张和迫切。这一点,在高煜生命的最后三年,她是真切地意识到了,而且凭着很高的悟性破了这个难题。
正如高煜所说的:“人性的光辉,恰恰在于通往终点的人生旅途,尽管无常难测、徒劳艰辛,尽管残缺遗憾,还是要义无反顾,百转千回,看星途璀璨、大漠落日,乘大风破急浪、跋崇山越峻岭,只管风雨兼程,一路向前。这正是人生最绚烂最厚重的美丽。”我很喜欢这段话,她虽然用的是稚嫩的散文笔调,却揭示出人生的重要哲理: 人生的终点并不重要,人生在奔向终点途中所受到的辛苦艰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这一切过程中的自觉,其意义就在于自觉的存在着。这样来看高煜的人生,32岁以前和以后之间划出了一条分水线。之前她所获得的鲜花美酒般的娇宠和成绩,都不过是命运施与她的小恩小惠,之后,当她身患绝症、来日无多的时候,她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才变得自觉、有为,甚至悲壮。之前她的人生轨迹是顺着命运前行,然而之后的人生是逆着命运而行,她自觉抗争命运,她对学生们公布自己的抗癌经历时所说:“2015年10月,我确诊为乳腺癌。我一共做过两次手术,七次化疗,25次放疗。我一直努力恢复,计划在大家毕业典礼的时候,坦然说出这些,也在你们即将进入社会的时候给予力量……生病以来的23个月,我每天记录,现在有41万字的日记;出院后每天保持运动800卡路里;睡前看一集美剧;另外,一本近20万字的半自传体小说初稿即将完成;同时自驾8万公里,全部编辑成图文游记。如果时间还够,我想把自创‘单词记忆九步法’的雅思、四级、六级、考研词汇也整理出来。如果我还有时间……”(引自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高煜向同学们发出的第一条微博)。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顺着“由生到死”的生命轨迹在不自觉地前行,那么,我们从高煜最后的三年生命轨迹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她是有意识地“向死而生”,即已经获知了命运终结,她仍要奋起抗争,要放大生命“活着”的每一天的时间内涵,用“死”来激活生命内在的活力,尽其所能来拉开与人生终点的距离。这每一步都是极其艰难的,失败的;但这每一步也都是超凡卓绝的,无比英雄的。
人只有在死亡的对视下,才会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自传作品, 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成长始终与“死亡”进行冲突: 死亡一次次打断她自以为美满的人生,一次是父亲的意外车祸,还有一次是导师的猝死,最终是死神直接向她举起了镰刀。但她勇敢地迎上去,与以死亡相威胁的命运较劲:经济困难了,她自立打工;学业中断了,她继续申请;大限降临了,她还是用生命拼搏,超越死亡而追求永生。中国古人所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高煜最后的努力中,三者齐美,全都做到了。高煜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激励自己:“小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大的不朽是指一个人在不认识他的人心中留下了回忆。如果我能给社会多做一点贡献,在更多不认识我的人心中留下回忆,做一个大不朽的人,这样的人生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高煜年轻,海外归来任教不到十年,但已经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她同时兼任雅思培训,学生上万,都感念她的爱心普照;她在病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方法都编写成书,施惠于更多的不相识的学生。她留下的心愿是: 在云南贫困地区筹建希望小学,用自己的著作稿酬设立学生奖学金,还有就是她用最后三年的生命谱写的抗癌日记、自传小说以及图文游记,希望能够陆续出版,激励广泛的读者和年轻的朋友。在她的高贵的愿景里,“大不朽”的境界,便是“德”;捐款办学、鼓励奖学,谓之“功”;而著书立说就是“立言”。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能够怀着大慈悲的心面对人世间,关怀后来者的健康与精神成长,就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德行高洁、生命不朽的人。
我还要感谢马琳女士给了我这样一个表达敬意的机会,也为马琳女士的大爱之心击节称颂。作品里主人公妈妈的原型,应该就是马琳。在短短几年里失去了丈夫与女儿,这种心灵剧痛我是能够体会的。前面我说过,这部小说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类隐痛,这是我阅读过程中的真实感情。我经历过少年失怙、中年丧母的人生岁月,我母亲就是患绝症而离开人世,我亲睹了母亲临别时惨烈和不甘的场面。二十多年来历历在目,不敢有丝毫淡忘。马琳心怀爱女遗愿,不顾身体衰弱,操劳辛苦,一桩一桩地落实女儿的未了心愿。经过几年的奔走,云南省丽江玉龙陇巴“高煜希望小学”已经建成,高煜与唐燕合作编写的英语写作指导《英语写作高分突破120篇》也已经顺利出版,第一次稿酬将用于“高煜奖学金”的启动资金,也已落实。接着就是这部《轻履者行远》的修订出版,我期待这部作品连同高煜留下的其他文字,都能够顺利问世,造福未来。
轻履者行远,愿高煜高贵美好的灵魂放下一切尘世间的念想,高高地飞扬,飞扬……
(本文选自《轻履者行远》序,原标题为《愿高贵、美好的灵魂轻轻地飞扬》。序言作者陈思和为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原标题:《“轻履者行远”,遭遇癌症后,她拷问生命:怎样活着才算真正的人生?》
栏目主编:朱自奋 文字编辑:袁琭璐
来源:作者:陈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