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的生命力,往往取决于两个问题:钱从哪来?用到哪去?2025年初,贝壳公益基金会交出了一份透明答卷——1月捐赠收入超147万元,支出明细精确到每一分钱,甚至连10168元管理费用也清晰公示。这种细致入微的“透明”,正是公益公信力的根基。
据中基透明指数最新评估,全国仅24%的基金会通过基础扫描阶段,而贝壳公益基金会位列其中。这背后是对捐赠者知情权的尊重:从善款流向到项目进展,公众都能通过年报和审计报告追溯细节。“透明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基金会负责人如是说。
事实上,公益的可持续性,除了透明,还需要更深的洞察。在太原,“银龄闪光计划”突破传统助老模式,通过手机课堂、防跌倒培训、跨代互助等活动,激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价值。一位学会使用微信支付的老人感慨:“现在我能自己用手机买菜、和老姐妹视频,感觉年轻了十岁。”在青岛,400余家合作门店化身公益驿站,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在上海的“爱心小家”,贝壳找房联合链家门店为长期陪护患儿的家庭提供临时住所。这种从“被动帮扶”到“主动赋能”的转变,让公益真正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支点。
乡村教育同样需要“精准灌溉”。在甘肃靖远县,贝壳公益的“阳光操场”项目选择在春季动工——避开西北严寒,确保建设质量;而“追光计划”捐赠的体育器材,特意安排在开学后投入使用,让孩子们的期待值拉满。这些细节折射出贝壳公益的务实态度:不做表面功夫,把公益落到实处。
如何让善意流动得更远呢?贝壳找房用实践给出答案。通过作业流程实人认证专利技术,确保志愿者服务可追溯、资金使用可监管,同时,“贝壳共益社区”平台让捐助者能实时查看项目进展。这种“技术+透明”的双重保障,让善意传递得更安心。
贝壳找房的故事里,公益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社区里的一棵白菜、一堂手机课、一次推拿服务。当企业的善意与透明相遇,温暖便有了生根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