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网易财经ESG
作者|王晓丽
3月25日晚间,海底捞(06862.HK)公布2024年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为62.30亿元,同比上升18.7%。
此番良好的业绩成果本应表现更佳,然而近期海底捞因“男子往其火锅里小便”(下称“小便门”)事件持续引发关注。近期,海底捞因“男子往其火锅里小便”(下称“小便门”)事件持续引发关注。据了解,海底捞在上述事件发生后采取了报警追责、更换餐具等举措,并推出了高达数千万的赔偿方案,但公司仍被指存在危机响应机制滞后及赔偿方案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事实上,海底捞近年来已多次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根据万得最新ESG评级,海底捞的评级从2023年的A级下滑至BBB级,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上的评分均显著低于行业领先水平。从海底捞的实际表现来看,其在社会与治理维度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产品安全与质量亟待提升
据MSCI公布的餐馆行业ESG评级标准,MSCI在社会维度上更关注企业在产品安全与质量、劳动力管理以及营养与健康领域的机会表现。然而,海底捞在这些领域的实际表现仍有待提升。
来源:MSCI官网
食品安全作为餐饮行业的底线,海底捞一直以来依靠“食品安全”和“优质服务”两大核心竞争力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年来海底捞多次遭遇食品安全危机,暴露出其在这方面的不足。
根据黑猫投诉平台的数据,近30天内海底捞收到了80条投诉,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异物发现和服务态度等问题上。而上述海底捞“小便门”事件,更是触及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
除了食安问题本身外,海底捞应对危机的举措也遭到质疑。在此次“小便门”风波初期,海底捞被指过度强调保护未成年人,忽视了公众对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关注。直到事发多日,海底捞才提出了高达千万元的赔偿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还被指在数据追溯机制上存在漏洞,即涉事包间缺乏实时监控,服务员也未能在长时间用餐过程中察觉异常,直至视频传播后才通过餐具更换记录倒查确认涉事门店,或加深了公众对其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担忧。
事实上,类似事件在海底捞身上不止发生一次。在今年2月,海底捞郑州门店被曝菜品中疑含刀片。有来自郑州的消费者发帖称,其在海底捞门店吃到疑似铁片状物品,导致口腔、牙龈被划伤,事后店方虽然积极沟通赔偿事宜,但在协商过程中拒绝提供监控,只建议对方走法律程序。目前该事件已由市监部门介入调查。
另一方面,在劳动力管理方面,长期以来,海底捞凭借优质的服务态度赢得市场好评。然而,在无微不至的服务背后,或隐藏着公司激进的员工管理制度。2024年2月,根据社交媒体平台,一名自称海底捞员工的网友曾发文指控海底捞存在体罚员工行为。
来源:小红书
帖子发布后,不少海底捞前员工亦称海底捞存在体罚员工的行为,包括罚抄,体罚深蹲等行为。在业内看来,海底捞在员工管理方面需要进一步作出调整,激进的管理办法只会增加员工的不满,激化内部矛盾,影响公司声誉和正常运营。
急寻第二增长曲线
在治理维度方面,MSCI对企业治理表现给予了超过30%的权重。然而,海底捞在治理维度的表现亦不算理想。
此前,海底捞曾出现过战略失误——盲目扩张。2020年,其国内门店数量激增至1205家,同比增幅达68.3%,但这种扩张忽略了市场需求和经济环境变化,最终导致海底捞运营成本激增,于2021年录得历史首次年度亏损,亏损金额达41.6亿元。
之后,海底捞改变扩张策略,关闭亏损门店。2022年全年,海底捞的营收同比下降数十亿元,但净利润同比扭亏,实现了13.74亿元的盈利。然而,根据2024年财报,海底捞营收和利润增速均较2023年大幅下降,与2019年以前的双位数增速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另一方面,海底捞的债务规模也令人担忧。由于过度扩张,2018年至2021年,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流动负债占比偏高,进一步加大了偿债压力。据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海底捞的资产负债率从2018年的27.75%上升至2021年的71.71%。此后虽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其资产负债率为54.27%,但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高达57.48%,接近2020年的57.07%。
除了内因问题,外部市场或也给海底捞带来了不小挑战。在业内看来,近年来消费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高端餐饮逐渐遇冷,性价比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的首要考量因素。在这一背景下,以“呷哺呷哺”为代表的小火锅赛道热度持续攀升。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海底捞于2023年9月推出了客单价50元的副品牌“小嗨火锅”(原名“嗨捞火锅”)。然而,该品牌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服务上,都难以达到主品牌的水准。。
除此之外,烧烤、预制菜等替代品也在挤压火锅市场份额。为此,海底捞在2024年上半年又实施“红石榴计划”。截至2024年年末,该计划已经孵化和发展了11个子品牌,类型涵盖烤肉、火锅、中式快餐等。
然而,除了“焰请烤肉铺子”品牌外,其他副牌多表现平淡,尚处于试点阶段。据相关报道引用惠誉评级的报告,上述新品牌不会对海底捞的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估计2025年至2026年间,跑得最快的焰请烤肉铺子的收入贡献也不会超过10%。
在二级市场上,海底捞的股价亦持续低迷:2023年跌幅达60%,2024年更创下10.73港元/股的历史新低。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疲软的消费需求,海底捞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副牌高效运作的同时,避免与其主品牌竞争,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资料:
[1] 《海底捞,被资本“遗忘”》;侃见财经
[2] 《海底捞上半年增收不增利:门店数量收缩,降价后翻台率明显上涨》;南都·湾财社
[3] 《一泡尿到底要赔多少钱?海底捞的损失远不止2000万》;时代周报
[4] 《海底捞脱下长衫》;灵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