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用一生来报答祖国”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惠 通讯员 刘艳峰

“我的一生都是党给的,我愿用一生来报答祖国。”2024年12月30日,在四师七十三团一栋住宅小区温暖的楼房里,该团93岁的离休干部郭秉礼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几个难忘的故事。

1931年2月,郭秉礼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南白乡西南社。1946年,郭秉礼在山西省文水县参加八路军,是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的一名卫生兵,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解放大西北等多场战役,并荣立过一次三等功。1949年,郭秉礼随部队进驻库车。1952年,他跟随部队北上赴伊犁剿匪,完成任务后原地驻扎,成为最早一批进驻四师七十三团的屯垦战士。1991年,他在四师七十三团医院院长岗位上离休。

参军作战

1946年9月,郭秉礼在山西省文水县南白乡西南社报名参军,成为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七团的一名卫生兵。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给部队的受伤人员喂水、包扎伤口、换药等。

1947年3月,郭秉礼随部队西渡黄河,进入到延安周边地区,与进攻延安的国民党部队作战。

那时部队居无定所,几乎天天都在行军。在行军途中,每位战士要背负20多公斤重的行李,通常一天行军二三十公里。战士们只要接到休息的命令,一坐下了,马上就能睡着。

有一次,一个叫武保清的小战士在行军途中休息时掉了队,后来是全班战士出动寻找,最后才在一个废弃的牲畜圈里找到他。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行军虽然疲劳,但只要听到前方枪声响起,战士们便立刻精神焕发,与敌人拼杀。“敌人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两个,让他们有来无回。”这是当时战士们作战时的口号。

在部队行军作战,让郭秉礼记忆犹新的有两个第一次。

第一次是坐担架。1948年夏季的一天,在行军途中,郭秉礼突然感到右膝关节疼痛难忍。卫生员诊治后,叫来一副担架,让他躺到担架上,由两人抬着,跟随队伍继续行军。这副担架是铝管骨架、绿帆布床的新式担架。躺在这副担架上,郭秉礼的疼痛很快得到缓解,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

另一次是坐汽车。1949年9月19日,郭秉礼随所在部队二军五师十三团翻过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解放了民乐县(现甘肃省张掖市下辖县),途中缴获了数辆大卡车,其中有两辆车况完好,可以载人行驶。部队就用这两辆大卡车,往返运载官兵向张掖挺进。这也是郭秉礼第一次体验乘坐汽车的滋味。

“坐汽车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行军时间,加上当时听到先头部队已攻克张掖、歼灭了守敌的消息,大家在汽车上兴奋地举着双手高呼,‘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回忆当年行军的场景,郭秉礼历历在目,无法忘怀。

扎根兵团

1950年初,郭秉礼所在的二军五师十三团驻防在南疆重镇库车县,随即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作为卫生员,最令他难忘的是有关“燃香计时”的治病就医往事。

郭秉礼回忆说,那时刚到库车,团部就安排卫生队住在县城东边的一个四合院内,院子里建起了诊疗室、病房、休养所、厨房等。在较短时间里,医护人员就投入到为部队和当地各族群众的服务中。

当时医护人员分成两个班,每班工作12小时。卫生队没有钟表,白天看着太阳估摸时间,但到了晚上,计时的难度比白天大了许多。计时不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人的治疗效果。

为此,有人学习采用了古人的“燃香计时”方法,找来一些线香,经过测算,把每根线香的长度控制在燃烧1小时左右,用棉线将12根香的头尾连接起来,将其呈锯齿形挂起来。接班时,将最下面的那一根香点燃,一根燃完后,再引燃下一根,依次燃烧,待12根香都燃完时,就到了交接班的时间。这种计时方法虽然也不精确,但比看太阳估计时间要准确多了。这种“燃香计时”的方法大概使用了两年,最后被挂钟所替代。

1952年春,部队北上伊犁,改编为五军十五师十三团(现四师七十三团),在完成了剿匪任务后,进入到伊犁河上游的高尔基垦区,郭秉礼成为七十三团最早的垦荒人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兵团团场的医务人员大多是由团场自己办的医护培训班培养出来的,西药更是短缺。当时担任七十三团卫生队队长的郭秉礼,带领医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采用“四自”中草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的方法,为当地职工群众防治疾病,保障身体健康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老有所为

1991年,郭秉礼在七十三团医院院长岗位上光荣离休,本应回家安享晚年生活的他,主动承担起了团场“老龄人工作管理委员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每年寒暑假,郭秉礼都会与社区、学校等单位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活动,为孩子们宣讲寒暑假安全知识,讲述老军垦的屯垦戍边故事。

郭秉礼不但关心爱护未成年人,还时常惦记着退休老人的生活。他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娱乐等各类有益活动。

离休后,在七十三团医院的支持下,郭秉礼在每年5月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带领医护团队深入周边乡镇和牧区,开展送医药上门义诊活动上百场次,深得各族职工群众欢迎。

离休33年来,郭秉礼累计为150余名困难群众及学生家庭捐款捐物近4万元;帮助200余名职工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老军垦、老党员的使命和担当。同时,他还在自治区、兵团和地州等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2000余篇,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战争年代和兵团发展的艰辛岁月。

最是深情的付出,也最是拥有丰硕的回报。多年来,郭秉礼荣获自治区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兵团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称号。

“作为一名老军垦,我见证了团场从当初的芦苇遍布到现在万亩良田的变化。如今,团场百业兴旺,人民生活幸福。我要继续为团场建设发光发热,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郭秉礼坚定地说。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