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增高”为何惹争议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黄书越 段朱岩

本期关注

近日,一则关于拳击奥运冠军夫妇因身高问题给孩子打生长激素的新闻登上热搜,“打针增高”再次引发大家关注。近年来,围绕生长激素的讨论颇多,那么,生长激素究竟能不能打、怎么打,有必要详细说一说。

1 国家身高标准是否提高了

从人出生到成年的过程中,在骨骼干骺端(俗称骨缝)完全闭合之前,人的身高都会增长,但是增长的速率并不一样。一般情况下,两岁之前和青春期(女孩10岁至12岁开始,男孩12岁至14岁开始)是两个生长高峰阶段。人出生到1岁平均长25cm-27cm,1岁-2岁平均长10cm-12cm,此后生长速度逐渐下降;5岁后到青春期前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每年长5cm-7cm;进入青春期会再次加速,每年至少长超过6cm,有的甚至能达到10cm。

门诊中,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现代社会普遍营养较好,感觉身边孩子的身高都在提高,那么国家的身高标准是不是也在“水涨船高”?虽然大家在网上随便一搜索看到的就是“身高普遍提高”,但医学一般讲究循证,就是要有证据。2005年有研究调查统计全国各地9市9万多名儿童的生长曲线,2015年又调查了相同的9市8万多名儿童的生长曲线,虽间隔十年,但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太大差别。另外,根据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全国各地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万多名健康儿童体格发育情况的横断面调查数据,对比2005年的生长曲线,身高曲线的变化仍然很小。

也就是说,虽然大家感觉“身高普遍提高”,但科学研究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至少最近十几年,中国儿童的生长曲线没有明显变化。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正常发育过程中,不要让“身高普遍提高”的想象来加重自己的焦虑。

至于矮小,在临床上是有诊断标准的。矮小的常规定义是在相似生活环境下,身高低于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第3百分位线以下(随机抽取100名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进行身高测量,从高到矮排队,排倒数第3位孩子的身高就是第3百分位)。目前,我国对于矮小的诊断标准也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两点。一是绝对身高是多少且位于标准生长曲线的什么位置?二是生长速度如何?一般四五岁到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不足5cm,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长不足6cm,家长就需要多加留意,这些孩子可能暂时不会被诊断为矮小,但他们的身高可能会慢慢落后于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

2 生长激素怎样促进身高增长

身高有60%至70%由遗传因素决定,剩下的受到营养、运动、睡眠、内分泌、心理及其他疾病或病理状态等后天因素的影响。

遗传身高是一个范围,具体的算法是:(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上下5cm范围(男孩+13,女孩-13)。

家长感觉孩子矮或生长速度慢,除开遗传因素后,还要看看孩子是否身体健康,有没有基础疾病或慢性病,然后评估孩子的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情况。如果以上都正常,就需考虑内分泌是否存在问题,建议到正规医院小儿内分泌科检查。

说到矮小,很多人立即会想到生长激素。每个人体内都会分泌生长激素,这是一种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肽类激素,有多种重要作用。比如,它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同时抑制蛋白质的分解,从而增加肌肉的质量和力量;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减少脂肪堆积;促进肾脏对钙、磷等矿物质的重吸收,维持体内矿物质的平衡;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等。而生长激素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实现身高的增长。

临床上用的生长激素其实是“重组人生长激素”。它从发现、研究到应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初,科学家对于生长激素的研究是在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患者中开展的。1884年至1886年期间,人们发现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患者往往患有垂体肿瘤,于是猜想脑垂体分泌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1912年,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多位学者陆续在各种动物体内发现了生长激素的存在。华裔学者李卓皓于1944年成功解析了人生长激素的氨基酸序列和分子结构,并在体外化学合成出人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的首次临床应用是在1958年,医生利用垂体源性生长激素治疗侏儒症患者取得良好疗效,但提取自人类尸体的脑垂体,由于其来源的稀缺性限制了临床的大规模使用。1979年,科学家首次从人类基因组中克隆出生长激素的DNA序列。1985年,美国FDA批准大肠杆菌包涵体技术表达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经过迭代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外陆续研发出利用大肠杆菌分泌表达技术生产的第5代重组人生长激素,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并沿用至今。

3 确诊矮小且无禁忌症方可考虑

医生在临床上常常见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身高并无异常,有的身高甚至高于平均值,但家长依然焦虑,主动要求打生长激素;另一种是孩子的情况需要用生长激素治疗,但家长心有顾虑而拒绝使用。

大家要认识到生长激素是一种临床药物,不是保健品或营养品,确诊矮小且无禁忌症方可考虑,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激素的临床应用与适应症在不断拓展,1985年它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后来逐渐应用于慢性肾衰竭(1993年)、特纳综合征(1996年)、小于胎龄儿(2001年)、特发性矮小症(2003年)、短肠综合征(2004年)、SHOX基因缺失(2006年)、努南综合征(2007年)等。

明确的生长激素禁忌症包括患有严重肥胖、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活动性肿瘤、活动性精神病等。如果孩子患有其他疾病,身体健康状态不佳或病情不稳定,也要慎用生长激素。

很多家长在决定使用生长激素后,又面临着药物选择的问题。目前,生长激素有每天注射的短效粉剂和水剂,也有每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制剂。中国于2014年批准了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

从总体效果上来看,这3种剂型没有特别大的差别,建议家长综合孩子的用药依从性、购买药物的方便性、经济负担等进行选择。在给药方式上,注射是目前唯一的给药方式,已持续几十年。而口服给药、吸入给药及透皮给药等是现在的热点研究方向。

4 不是随意用来长个儿的“神药”

关于生长激素的效果,个体差异较大。生长激素缺乏的患者用药后效果明显,而其他原因导致的矮小使用效果会有差异。有研究表明,通常第一年的平均身高获益约为4cm,效果特别好的患儿生长速度可达10cm。需要强调的是,孩子用药期间需配合饮食、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排除一切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任何药物的安全性都与药物成分、剂型、纯度、剂量等有关。生长激素在临床上常见的副作用有注射部位过敏、液体潴留、甲状腺功能减退、一过性血糖升高及脊柱侧弯等。有多项研究记录显示,数万名患者在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在3.1%至6%之间。其中,大部分患者通过对症处理、减量使用或暂停用药,使相关不良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和缓解。

总之,孩子身材矮小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生长激素虽然具有显著促进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的作用,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拿来增高的“神药”。生长激素的应用要严格遵循前文提到的适应症,以及接受全面检查来排除禁忌症,且用药期间需遵医嘱,定期监测。家长既不能因害怕副作用该用不用,也不可为了长得更高而滥用。医用生长激素是处方药品,如果对孩子的身高有困惑,家长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请专科医师给予评估后,再做决断。

(作者为小儿内分泌科、急诊科医师)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