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工智能 高校如何向"新"而行?

根据教育部要求,对标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其中人工智能就是新设方向之一,面对学科发展新要求和人工智能新潮流,沪上各大高校是如何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在课程上推陈出新的呢?

在复旦医学院,来自生物医学工程系的老师,正在为大家上《AI在医学影像的多场景应用》这门课。

“涉及到一些算法,老师比较侧重临床应用,还是比较能够理解的。”“AI真的进入医学领域了,不掌握这些技术的医生,医疗工作肯定是受限的。”课程内容交叉多个学科,涉及到建模、大数据学习和医学读片等等,由信息学院、类脑学院与医学专业的老师搭班教学。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任医师李郁欣介绍:“应用端方面请到的老师都是来自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的,AI技术上来讲涉及大模型,以及各种模型的一些底层的结构,此外我们还注重一些临床实践。”

根据教育部要求,到2025年,要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知识形态出现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因此,这一轮上海各高校在课程调整时,也将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广泛的融入。

复旦大学启动了AI大课模式,一学年里推出超过110门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其中近七成为全新打造。“把人工智能跟所有的一级学科,都要做高度地渗透,把它的交叉属性更加好地体现出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说道。

其中有61门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覆盖全体本硕博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突破专业限制,自由选择AI创新课程。数学系的张同学就跨专业选修了两门AI相关课程,包括这门《人工智能与国家治理》。“以前学的纯理科的课程比较多,学了这门课以后,其实我感觉还是对当前社会的一些治理,有了更加多元化的认识。”一位大三学生这样说。

这门课融合政治学与AI技术,由4位老师共同教授,考虑选课的学生中,还有大量来自文科专业,课程设计就会从原理入手,过渡到具体场景应用,最后再涉及到AI大模型、编程等内容。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对此称:“让文科生也爱上人工智能,最后的作业可能是人工智能在国家治理城市治理当中的一些应用场景,让同学们去优化它,是不是从算法、从技术层面还可以对它做一些改良。”

同济大学则新设了未来技术班,从今年约4500名本科新生的前1%中选拔出了首批60名学生,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四个交叉领域,即:机器人、智能网联车辆、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可以在这个四个领域里面进行体验,大二的时候再决定,自己究竟侧重于哪一个领域,大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像研究生一样进行课题的研究了,到大四的时候毕业设计,同时再选择跟这个毕业设计相近的方向,把本研贯通。”同济大学国豪书院 执行院长尹学锋介绍。

授课采取小班化方式,内容也更加交叉,比如数学搭配虚拟博弈、物理搭配AI量子。授课老师还会融合四个领域的一些实训操作题,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我当时就是因为它感觉比较交叉,我就进来了,跟现在比较前沿的专业,结合得很紧密,说不定可以站在‘浪潮’上。”一位大一新生说道。

同济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陈宇飞对此称:“我们相当于是把原来的多领域的多门课程,经过一定的‘剪枝’和融合,把它放到了一个学期里边的。”

此外,学校还设计了一些项目制课程,通过引入院士讲座、链接行业顶尖资源,让学生能始终紧跟相关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我们现在也在改革,不是以考试来评断他这个课程学习的一个成果,而是以就是跟这个课程相关的项目执行的情况,来判断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是到什么程度,从实际的应用角度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国豪书院执行院长尹学锋说道。

同济还计划在本科新生的每个大类课程中都增设一门人工智能核心通识精品课,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改革,培养出更多匹配未来新兴产业需求的人才。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志军坦言:“要培养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创新的能力,和他的面向未来的去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这是我们很多改革的重点。”

不仅是跨学科,上海各个高校,还在探索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上进一步“打通”,比如复旦的100门AI大课中,有10门课程是和同济大学共享,复旦与同济之间还开放了AI课程互选项目,两所高校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跨校选择优势专业,未来 这样的选课范围还有望拓展至长三角乃至全国,为时代培育各种新兴产业急需的“文武兼备”的人才。

看看新闻记者: 邢颖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王卫

摄像: 蒋琨 徐进 孙翱 汪鑫

责编: 李吟涛

上一篇:家长要控制你自己
下一篇:拓展实践育人新途径 黄淮学院“后勤学堂”开课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